膝关节软骨损伤症状
膝关节软骨损伤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弹响与摩擦感,不同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注意事项。疼痛初期多为隐痛,随损伤加重发展为刺痛或胀痛,常见于膝关节前方、内外侧间隙;肿胀因损伤引发炎症致滑膜分泌关节液增多,有轻度与严重之分;活动受限体现在屈伸受限及绞锁现象;关节弹响多为病理性,摩擦感是因关节面失去光滑度。老年人软骨退变恢复慢,应尽快就医并减少负重运动;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损伤后要充分休息,恢复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加强肌肉力量训练;肥胖人群需控制体重,选择非负重运动减轻膝关节负担。
一、疼痛
1.性质
初期多为隐痛,程度相对较轻,患者可能仅在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等膝关节负重增加的活动后,感觉到膝关节处隐约的疼痛。例如一些经常从事慢跑运动的人,在运动后可能会察觉到膝关节轻微的隐痛,休息后疼痛可缓解。
随着损伤加重,疼痛可能发展为刺痛或胀痛,这种疼痛较为尖锐或有明显的胀满感,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可能出现。比如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若膝关节软骨损伤进一步发展,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可能感受到较为强烈的刺痛。
2.部位
常见于膝关节前方、内外侧间隙。前方疼痛多在髌骨下方或周围,这是因为髌骨与股骨之间的软骨在屈伸膝关节时容易受到摩擦损伤。比如在进行蹲起动作时,若出现髌骨下方疼痛,很可能是此处软骨损伤。
内外侧间隙疼痛则提示内外侧半月板等软骨结构可能受损,当患者在膝关节屈伸并伴有旋转动作时,如转身走路,若内外侧间隙出现疼痛,要警惕内外侧软骨损伤。
二、肿胀
1.原因
膝关节软骨损伤后,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促使滑膜分泌更多的关节液,从而导致关节肿胀。炎症因子刺激滑膜,使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进一步加重肿胀。例如,在急性软骨损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膝关节可能就会出现明显肿胀。
2.程度
轻度肿胀时,膝关节外观可能仅略显饱满,皮肤纹理变浅,患者可能仅感觉膝关节有些许憋胀不适。比如早期软骨损伤,可能只有在仔细对比双侧膝关节时,才能发现患侧稍肿。
严重肿胀时,膝关节会明显肿大,皮肤发亮,患者会有强烈的胀满感,活动也会因肿胀受到较大限制。例如在严重的软骨撕裂损伤后,膝关节可能迅速肿胀,影响患者正常行走。
三、活动受限
1.屈伸受限
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损伤的软骨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或引起机械性阻挡,导致屈伸角度减小。早期可能表现为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比如在尝试下蹲到底或站直时,会感觉到膝关节处有明显的阻力,同时伴有疼痛。随着损伤进展,屈伸受限会更加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下起身等动作都可能变得困难。
2.绞锁现象
当损伤的软骨碎片脱落进入关节腔,可能会卡在关节面之间,导致膝关节突然“锁住”,不能正常屈伸,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患者常常需要尝试轻轻晃动或屈伸膝关节,使碎片移位后,关节才能恢复活动。例如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可能会突然出现绞锁,无法继续前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关节弹响与摩擦感
1.关节弹响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弹响。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时出现的多为病理性弹响。当损伤的软骨表面不平整,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软骨与周围组织摩擦,就会产生弹响。这种弹响一般较为清脆,且常伴有疼痛或不适感。比如在屈伸膝关节时,能听到“咯噔”一声,同时感觉到膝关节内部有异样,很可能与软骨损伤有关。
2.摩擦感
由于软骨损伤,关节面失去了正常的光滑度,在活动膝关节时,患者会感觉到关节内有粗糙的摩擦感,就像两块砂纸相互摩擦一样。这种摩擦感在主动屈伸膝关节或按压膝关节并做小范围活动时更为明显,有时还会伴有轻微的震动感。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膝关节软骨就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发生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因此,在出现上述症状怀疑软骨损伤时,应尽快就医,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活动,如少爬山、少上下楼梯。可以选择一些对膝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的功能,但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
这类人群由于日常运动量较大,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剧烈运动,给膝关节充分的休息时间。在损伤恢复后,重新开始运动时,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同时,可以通过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股四头肌锻炼,来分担膝关节的压力,降低软骨再次损伤的风险。
3.肥胖人群
肥胖会增加膝关节的负重,使已经损伤的软骨承受更大压力,不利于损伤修复。肥胖人群在出现膝关节软骨损伤症状后,除积极治疗外,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负担。在运动选择上,优先考虑非负重运动,如骑自行车、水中运动等,既有助于减肥,又能减少对膝关节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