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性近视
弱视性近视指患者同时存在弱视与近视,视力及矫正视力均难以达正常水平。其成因包括遗传、不良用眼习惯、先天性因素。症状有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降低、斜视等。诊断依靠视力、验光及眼部检查。治疗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戴眼镜或角膜塑形镜)、遮盖治疗、弱视训练、药物辅助治疗。预防需定期视力检查、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注意眼部健康。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特殊人群还各有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弱视性近视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而近视是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弱视性近视指的是患者同时存在弱视与近视的情况,这类患者不仅视力差,且矫正视力也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二、弱视性近视的成因
1.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弱视或高度近视患者,个体发生弱视性近视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近视遗传度在60%80%左右,部分弱视也与遗传相关基因有关。
2.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儿童长时间玩电子产品、看书距离过近、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环境下用眼等,易导致近视发生,而近视若未及时矫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弱视性近视。
3.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眼部疾病,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会阻碍光线进入眼内,影响视网膜正常成像,引发形觉剥夺性弱视,同时可能合并近视。
三、弱视性近视的症状
1.视力下降:患者裸眼视力低于正常同龄人,且佩戴合适度数眼镜后,视力仍无法达到正常标准。
2.对比敏感度降低:对不同亮度对比的分辨能力下降,在昏暗环境或需要区分细微差异的场景中,视觉表现更差。
3.斜视:部分患者可伴有斜视,尤其是单眼弱视性近视患者,斜视可能进一步影响双眼视觉功能。
四、弱视性近视的诊断
1.视力检查:使用视力表对患者远、近视力进行检测,儿童一般3岁左右可配合进行视力检查,不同年龄有相应正常视力参考值,如34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56岁为0.6,78岁为0.7。低于下限则需进一步检查。
2.验光检查:通过散瞳验光,可准确测量眼的屈光状态,确定近视度数,同时判断是否存在屈光参差等问题,这对诊断弱视性近视十分关键。儿童睫状肌调节能力强,一般需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眼膏等进行散瞳验光。
3.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眼底等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明确视力问题是由弱视与近视引起。
五、弱视性近视的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佩戴合适的眼镜是基础治疗。对于近视度数较高或存在屈光参差的患者,还可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发展,同时利于弱视治疗。
2.遮盖治疗:适用于单眼弱视患者,通过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提高弱视眼视力。遮盖时间和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和弱视程度由医生制定。
3.弱视训练:包括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红等;视觉刺激疗法,如使用弱视治疗仪等,刺激弱视眼视细胞发育,提高视力。
4.药物治疗:部分情况可使用如左旋多巴等药物辅助治疗,但儿童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医嘱。
六、弱视性近视的预防
1.定期视力检查:儿童应从3岁起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以便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干预。有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密切关注视力变化。
2.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控制儿童近距离用眼时间,每次不超过3040分钟,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15分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预防近视发生。
3.注意眼部健康:及时治疗先天性眼部疾病,避免因形觉剥夺引发弱视性近视。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一旦发现弱视性近视应尽早治疗,治疗依从性对疗效影响大。家长需督促孩子坚持佩戴眼镜、按要求进行遮盖和训练。低龄儿童使用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医嘱,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青少年:学习任务重,更应注意用眼卫生,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课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定期复查视力,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3.成年人:虽视觉发育已成熟,但弱视性近视仍会影响生活质量。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佩戴眼镜或进行近视手术,但手术前需详细评估眼部情况。若从事对视力要求高的职业,更应积极治疗与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