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手术后什么时间开始锻炼
三踝骨折手术后不同阶段有不同锻炼时间及内容。早期(术后12周),在无明显疼痛和医生特殊限制下,术后12天开始足趾屈伸、小腿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肿胀与肌肉萎缩;中期(术后26周),23周起增加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46周若愈合良好可借助弹力带抗阻练习;后期(术后6周后),6周左右骨折有明显骨痂生长,加强踝关节活动度与力量训练,812周若愈合良好逐渐增加负重锻炼。此外,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者、肥胖人群等特殊人群锻炼时,因身体状况不同,在锻炼强度、方式、时间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需个体化调整。
1.早期锻炼(术后12周):这一阶段骨折部位刚刚经历手术,骨痂尚未开始大量形成,软组织也处于修复初期。此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大多数患者,术后12天若无明显疼痛和医生特殊限制,即可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如足趾的屈伸活动、小腿肌肉的绷紧与放松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可借助肌肉收缩的唧筒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足趾屈伸活动每次可进行1015次,每组间隔12分钟,每天进行34组;小腿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紧张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2.中期锻炼(术后26周):随着时间推移,到术后23周,骨折断端开始有纤维骨痂连接,相对稳定性有所增加。此时,在继续早期锻炼的基础上,可增加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但需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从术后第3周开始,患者可尝试缓慢地将脚踝向上勾(背伸)和向下踩(跖屈),动作要轻柔、缓慢,每个方向尽量达到自身最大活动范围,每次屈伸保持23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到术后46周,若复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可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强度,如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的踝关节屈伸练习。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脚背上,在进行踝关节屈伸动作时感受弹力带的阻力,同样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3.后期锻炼(术后6周后):一般术后6周左右,通过影像学检查若发现骨折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端相对稳定。此时可进一步加强踝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和力量训练。可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练习,增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稳定性,同时进行站立位的提踵练习,增强小腿后侧肌肉力量,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站立位提踵练习,即双脚站立与肩同宽,缓慢抬起脚跟,尽量抬高,保持23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从术后812周开始,若骨折愈合良好,可逐渐增加负重锻炼,如使用双拐或助行器部分负重行走,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术后早期锻炼时,可能因肌肉力量较弱、关节灵活性差,完成锻炼动作会更困难。因此,锻炼强度应适当降低,动作幅度和频率要循序渐进地增加。例如,足趾屈伸和小腿肌肉等长收缩练习的每组次数可先从58次开始,每天23组,根据身体适应情况再逐渐增加。在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时,更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因突然用力导致骨折部位移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同时,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在锻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摔倒造成二次骨折。
2.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骨骼的塑形能力强,稳定性较差。术后锻炼时间和强度需根据儿童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个体化制定。一般而言,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配合复杂的锻炼动作,家长或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引导和帮助。锻炼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若出现哭闹、疼痛加剧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动作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骺板,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3.患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锻炼需要更加谨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神经功能,在锻炼前要确保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足部皮肤的保护,防止因感觉减退导致受伤而不自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锻炼时,要密切关注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避免因锻炼强度过大诱发心血管事件。开始锻炼前,最好咨询相关专科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4.肥胖人群:肥胖人群术后负重相对较大,对骨折部位的压力也更大。在锻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进行过多的负重锻炼。在早期可适当增加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的强度,以消耗更多热量,减轻体重对骨折部位的压力。在进行后期负重锻炼时,要逐步增加负重的程度和时间,避免因突然增加的压力影响骨折愈合。同时,肥胖人群关节负担较重,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避免加重关节磨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