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什么病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与全身疾病共有的特征。其原因包括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病变、葡萄膜炎、青光眼等,以及全身疾病,像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症状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诊断依靠眼底检查、OCT、FFA及全身相关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如眼部和全身疾病分别采取相应治疗,还可用药促进出血吸收,严重时手术。特殊人群如老人、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人群、孕妇要定期检查,控制基础病或避免剧烈运动等,孕妇出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且避免自行用药。
一、眼底出血概述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共有的特征。眼底指的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乳头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积聚在眼底组织中,就形成了眼底出血。
二、眼底出血的原因
1.眼部疾病
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较为常见,可能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损害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眼底出血。视网膜动脉阻塞相对少见,但后果严重,多由栓子、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血管堵塞后,其供应区域视网膜缺血缺氧,可引发出血。
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老年人,与年龄增长、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进展为湿性,新生血管生长易破裂出血。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人群,眼轴过度增长,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新生血管形成并破裂出血。
其他眼病:葡萄膜炎累及视网膜血管时,可导致血管炎症、渗漏和出血。青光眼患者眼压急剧升高或长期高眼压,会损害视网膜和视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眼底出血。
2.全身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在血压波动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影响,易出现眼底出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大量异常白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眼底出血。
其他: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抗体攻击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和损伤,可导致眼底出血。
三、眼底出血的症状
1.视力下降: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出血量较多或累及黄斑区时,视力可急剧下降,严重者甚至仅存光感。
2.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常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形状不一,如点状、片状等,其飘动方向和速度与眼球运动有关。
3.视野缺损:当出血累及视网膜特定区域时,会导致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患者可能察觉不到部分区域的视觉信息。
四、眼底出血的诊断
1.眼底检查:直接检眼镜可直接观察眼底情况,能发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血管形态改变等。间接检眼镜放大倍数更高,可更全面地观察周边视网膜。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对于判断黄斑区病变及出血情况有重要价值,如是否存在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动态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形态、渗漏情况,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如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血管阻塞、新生血管等。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压等全身检查,以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
五、眼底出血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眼部疾病: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可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必要时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无灌注区,预防新生血管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变分期采取相应治疗,如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黄斑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抑制新生血管生长。
全身疾病: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提升血小板数量等治疗。
2.促进出血吸收:可使用一些药物促进出血吸收,如卵磷脂络合碘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手术治疗:当出血量较大,长时间不吸收,或伴有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复位视网膜。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易引发眼底出血。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至少每年检查一次。日常生活中,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遵医嘱规律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患眼底病变的风险较高,应从确诊糖尿病开始,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每年12次,若已出现眼底病变,需根据医生建议增加检查频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饮食上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运动。若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高度近视人群:高度近视者眼轴较长,视网膜相对较薄,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增加。避免剧烈运动,如跳水、蹦极等,防止视网膜受到牵拉而引发出血或脱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了解眼底情况,若出现视力变化,及时就诊。
4.孕妇:孕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同时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增加眼底出血风险。孕期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若出现视力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