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疾病,主要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高危因素和使用抗凝药物。
1.病因
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肺栓塞最主要的原因。长期卧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其他栓子:除血栓外,脂肪栓、羊水栓、空气栓等也可引起急性肺栓塞。
2.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以及既往病史,如心脏病、癌症等,对急性肺栓塞有初步怀疑。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测、超声心动图等。其中,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肺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3.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吸氧、止痛等。
抗凝治疗:是急性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可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降低肺栓塞复发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血管通畅,但有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治疗:对于有溶栓禁忌证、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切除术等。
4.预防
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手术、恶性肿瘤等,可采取抗凝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可在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之,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