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患者通常短时间内需高流量吸氧,如4-6L/min,之后可根据血氧饱和度提升情况适当改为低流量吸氧,如1-2L/min,以避免因血氧饱和度过高引发呼吸衰竭症状,如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发绀等。急性肺水肿多由急性左心衰引起,左心功能衰退致心脏不能完全实现血液泵发,造成肺部淤血、肺泡内压不足及肺泡通气功能障碍,同时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肺组织。此时高流量吸氧可提高肺泡压力、降低肺毛细血管压力,改善通气功能,缓解急性肺水肿的表现,如胸闷、哮喘甚至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其吸氧方式包括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无创正压通气等。若20%-50%酒精湿化导管或面罩给药效果不佳且血氧值未明显提升,可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或插管机械通气给氧以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防止因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患者除吸氧治疗外,还应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必要时可肌注吗啡、哌替啶等药物,也可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阻力,以改善症状。
一、吸氧流量:
1.开始时需高流量,4-6L/min。
2.后续可根据情况调整为低流量,1-2L/min。
二、发病原因:
1.急性左心衰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问题。
2.引发肺部一系列异常。
三、吸氧作用:
1.提高肺泡压力。
2.降低肺毛细血管压力。
3.改善通气功能。
四、吸氧方式:
1.鼻导管给氧。
2.面罩给氧。
3.无创正压通气。
五、特殊情况处理:
1.酒精湿化效果不好且血氧值低时采取特殊给氧。
六、其他治疗措施:
1.体位调整。
2.药物治疗,如吗啡、哌替啶等。
3.使用糖皮质激素。
总之,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要合理掌握吸氧流量和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