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听力障碍的原因包括遗传、孕期、分娩及新生儿期因素。遗传上,基因突变(如GJB2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可致听力受损;孕期中,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接触有害物质会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分娩时,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产伤易引发听力障碍;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和感染(如脑膜炎)可能损害听觉系统。对此,有家族病史家庭备孕前应咨询检测,孕期做好保健,分娩关注胎儿状况,新生儿做好听力筛查,确诊后尽早康复治疗。
一、遗传因素
1.基因突变:这是导致婴儿听力障碍较为常见的遗传原因。众多基因与听觉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紧密相关,若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就可能引发听力障碍。例如,GJB2基因是最常见的致聋基因之一,该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内耳细胞间的信号传导,从而致使听力受损。据研究,在先天性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比例相对较高。
2.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也可能造成婴儿听力障碍。如21三体综合征,也就是唐氏综合征,患儿除了有特殊面容、智力发育迟缓等表现外,部分还会伴有听力障碍,这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影响了听觉器官的正常发育。
二、孕期因素
1.感染: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递给胎儿,损害胎儿的听觉系统。像风疹病毒感染,若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会侵犯胎儿的内耳,导致内耳发育畸形,引发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听力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感染也可能对胎儿听力造成不良影响。
2.药物:孕妇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可能损害胎儿的听觉系统。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药物能够穿过胎盘,对胎儿的内耳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阻碍其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听力障碍。在孕期用药时,应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3.其他因素:孕期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儿内耳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内耳的正常发育。另外,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增加胎儿听力障碍的发生风险。
三、分娩因素
1.早产和低体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听觉系统也可能发育不完善,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部分婴儿的内耳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潜在问题,对声音的感知和传导能力较弱。
2.新生儿窒息:分娩过程中若出现新生儿窒息,会导致脑部和内耳缺氧,损伤听觉神经和内耳细胞,从而引发听力障碍。缺氧时间越长,听力受损的程度可能越严重。
3.产伤:分娩时因使用产钳等助产工具不当或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可能损伤耳部结构,如听小骨脱位、骨折等,影响声音的传导,进而导致听力障碍。
四、新生儿期因素
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内耳,对听觉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引发听力障碍。胆红素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听力受损的风险越大。
2.感染:新生儿期感染某些疾病,如脑膜炎,炎症可能蔓延至内耳,破坏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听力障碍。因为内耳与脑膜之间存在一定的解剖联系,炎症容易扩散。
温馨提示:对于有家族听力障碍病史的家庭,在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了解生育听力障碍患儿的风险。孕期女性要做好保健工作,避免感染,谨慎用药,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胎儿情况,尽量避免早产、窒息和产伤等情况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应按照规定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及时干预。若筛查未通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筛或进一步的听力学诊断。对于已确诊听力障碍的婴儿,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如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配合言语训练,以提高其语言和交流能力,尽可能减少听力障碍对孩子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