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尿石症
预防尿石症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增加液体摄入,每日尿量维持在2.53L以上,已患病者不少于2L,多饮白开水、淡茶水,避免过度饮用含糖饮料等;二是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草酸摄入,适度摄入钙,控制蛋白质摄入,减少钠盐摄入;三是积极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代谢紊乱疾病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等泌尿系统疾病;四是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尤要重视。此外,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预防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增加液体摄入
增加液体摄入是预防尿石症的重要措施,目的是通过增加尿量,降低形成结石物质的尿饱和度,减少晶体沉积。建议每日尿量维持在2.53L以上,对于已患尿石症的患者,每日尿量应不少于2L。可通过多种液体摄入方式实现,如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等。应避免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咖啡和酒精,这些饮品可能会增加尿石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使尿液中钙、草酸和尿酸的排泄增加,从而促进结石形成。
二、调整饮食结构
1.限制草酸摄入:草酸钙结石是最常见的尿石症类型,约80%的草酸来源于饮食。应减少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甜菜、杏仁、花生、红茶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菠菜,尿液中草酸含量可明显升高,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风险。
2.适度摄入钙:以往认为减少钙摄入可预防结石,但目前研究显示,低钙饮食反而会增加结石风险。适量摄入钙可在肠道与草酸结合,减少草酸吸收,降低尿草酸排泄。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mg,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补充。但对于高钙血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钙摄入。
3.控制蛋白质摄入:高蛋白饮食可使尿钙、尿酸和草酸排泄增加,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建议适量摄入蛋白质,一般成人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0.81.0g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来源。
4.减少钠盐摄入:高钠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促进结石形成。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等高钠食物的摄入。
三、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代谢紊乱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代谢紊乱疾病会影响体内钙、尿酸等代谢,增加尿石症风险。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钙磷代谢异常;痛风患者需控制血尿酸水平,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减少尿酸结石形成。
2.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等疾病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尿液碱化,促进磷酸盐、碳酸盐结石形成。应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解除梗阻,如通过抗感染药物治疗感染,手术治疗泌尿系统梗阻等。
四、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尿石症家族史、代谢性疾病病史或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等高危人群。体检项目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通过尿常规可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异常;肾功能检查可评估肾脏功能状态;泌尿系统超声能发现泌尿系统内有无结石及结石大小、位置等信息。早期发现结石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避免结石进一步增大,减少并发症发生。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善,更应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养成主动饮水习惯。家长需关注孩子尿液情况,如发现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加深等,应及时增加液体摄入。在饮食方面,避免儿童养成挑食、偏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对于有遗传性代谢疾病家族史的儿童,应尽早进行相关筛查。
2.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增加尿石症风险。孕妇应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促进尿液流动。若孕期出现泌尿系统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肾功能和尿液成分。在预防尿石症时,除增加液体摄入和调整饮食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应注意饮水安全,避免因饮水过多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若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尿液成分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需定期监测尿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