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肺部等多个脏器,肺结核是最常见类型,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结核菌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肺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肺结核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一、结核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二、结核分类
1.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胸部X线或CT检查、结核菌涂片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肺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肺结核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肺结核的治疗需要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治疗时间一般为6~18个月。
2.肺外结核
除了肺结核外,结核菌还可以侵犯人体的其他部位,引起肺外结核。肺外结核包括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肾结核等。肺外结核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肺结核相似,但治疗时间可能更长。
3.潜伏性结核感染
潜伏性结核感染是指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结核菌仍在体内潜伏。潜伏性结核感染是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约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会在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结核菌涂片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预防性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预防性治疗的时间一般为6~12个月。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全身症状:
发热:典型症状,多为午后低热,体温可高达38~39℃,一般午后开始发热,次日凌晨退热。部分患者可有寒战、高热,多为高热,常提示有严重的血行播散性结核或干酪性肺炎。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常伴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
乏力:全身乏力,精神不振,懒言少语。
体重减轻: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早期为刺激性干咳,痰量少,少数患者可有咳血。
胸痛:多为隐痛或钝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发绀。
2.体征
(1)肺部体征: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部分患者可闻及哮鸣音。
(2)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常位于锁骨上窝,质地较硬,无压痛,活动度差。
四、诊断
1.结核菌检查
(1)涂片抗酸染色:简便快速,但阳性率较低。
(2)结核菌培养:阳性率高,但培养时间较长。
(3)结核菌核酸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但技术要求较高。
2.胸部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阴影、空洞等。
(2)胸部CT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3.结核菌素试验
(1)旧结核菌素(OT)试验:是诊断结核病的常用方法之一,硬结直径≥5mm为阳性。
(2)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OT试验,硬结直径≥15mm为阳性。
4.其他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可作为判断结核病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2)C反应蛋白:可作为判断结核病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3)结核抗体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方法之一。
五、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
(1)原则: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
(2)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
(3)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初治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4HR,复治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S/6HRE或3HRZE/6HRE。
(4)注意事项:
按医嘱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视神经炎等。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视力等。
2.对症治疗
(1)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咳嗽、咳痰:可使用止咳祛痰药,如氨溴索、溴己新等。
(3)咯血:咯血量较少时,可使用止血药,如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咯血量较多时,可使用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等。
(4)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肺结核空洞、干酪性肺炎、结核性脓胸等。
(2)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
(3)注意事项: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手术后应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减少结核菌的传播。
(2)对排菌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1)肺结核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传播。
(2)对肺结核患者的痰液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结核菌的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1)卡介苗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方法,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
(2)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感染。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七、特殊人群
1.儿童
(1)卡介苗接种: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儿童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2)预防性治疗: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可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3)定期体检:儿童应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2.老年人
(1)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容易感染结核菌,且感染后容易发病。
(2)基础疾病: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结核菌的风险。
(3)症状不典型:老年人感染结核菌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因此,老年人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如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孕妇
(1)对孕妇进行结核病的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2)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3)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致畸、致突变等,因此应密切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4)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4.艾滋病患者
(1)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结核菌,且感染后容易发病。
(2)艾滋病患者合并肺结核时,病情往往比较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3)定期体检:艾滋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因此,艾滋病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如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应积极治疗艾滋病,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结核菌的感染和发病。
八、预后
肺结核的预后与病情的轻重、治疗的早晚、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等因素有关。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使肺结核得到治愈,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案不合理,肺结核可能会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慢性肺结核、耐药肺结核等,预后较差。
九、总结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结核菌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肺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肺结核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