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分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中,快速尿素酶试验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但易受药物等影响出现假阴性;组织学检查可观察细菌形态及病变,银染色是金标准之一,但需专业医师阅片、耗时且费用高。非侵入性方法中,尿素呼气试验包括¹³C和¹⁴C两种,检测前需停用相关药物,¹³C适用于儿童、孕妇;血清学检测简便但不能区分现感染或既往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初筛;粪便抗原检测适用于不愿接受胃镜及呼气试验者,尤其是儿童,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略低。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选¹³C尿素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准确性低;孕妇优先¹³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指导意义有限;老年人检测前需告知用药情况,优先非侵入性检查,必要时胃镜检查要做好评估准备。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概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需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非侵入性方法则无需胃镜,患者接受度更高。
二、侵入性诊断方法
1.快速尿素酶试验:原理是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使试剂pH值改变而显色。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在胃镜检查时可即时得出结果,费用相对较低。但它受取材部位、细菌数量及近期使用抗生素、铋剂、PPI等药物影响,易出现假阴性。若患者近期使用相关药物,建议停药后再行检测。
2.组织学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如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等,可直接观察幽门螺杆菌形态及胃黏膜病变情况。银染色特异性高,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不过此方法需专业病理医师阅片,耗时相对较长,费用较高。对胃镜耐受差的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是否选择该方法。
三、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1.尿素呼气试验:包括¹³C尿素呼气试验和¹⁴C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标记尿素后,若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标记的二氧化碳随呼气排出,通过特定仪器检测。¹³C无放射性,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¹⁴C有微量放射性,但单次检查辐射剂量极小。检测前需停用抗生素、铋剂至少4周,PPI类药物至少2周,粘膜保护剂至少1周,以免影响结果。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判断是否感染。此方法简便易行,无需空腹,但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若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史,抗体可能长期阳性,不适用于治疗后复查。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无症状人群初筛。
3.粪便抗原检测:采用免疫层析法或ELISA法检测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适用于不愿接受胃镜及尿素呼气试验的患者,尤其是儿童。该方法受饮食影响小,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略低于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前同样需停用相关影响药物。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尿素呼气试验应选择¹³C尿素呼气试验,避免¹⁴C的微量辐射。由于儿童配合度可能较低,检测前需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确保检测顺利进行。粪便抗原检测对儿童相对友好,但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血清学检测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干扰,准确性相对更低。
2.孕妇:孕妇检测幽门螺杆菌应优先选择¹³C尿素呼气试验,避免侵入性检查可能带来的风险。血清学检测虽简便,但不能区分现感染与既往感染,对指导孕期治疗意义有限。孕期用药需谨慎,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治疗及治疗方案需妇产科与消化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决定。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检测前应详细告知医生用药情况,以便判断是否需停药及停药时间。老年人对胃镜耐受性可能较差,若非必要,可优先选择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若必须进行胃镜检查,需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检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