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为什么要做活检
糜烂性胃炎活检意义重大,包括明确病变性质(鉴别炎症程度、区分良恶性病变、确定特殊病因),指导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病因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策略),监测病情变化与预后判断(治疗后对比活检结果判断疗效、预估预后),同时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活检后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变性质
1.鉴别炎症程度:糜烂性胃炎存在不同的炎症程度,通过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能在显微镜下准确判断炎症细胞浸润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比如轻度炎症可能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而重度炎症则可能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密集浸润。准确判断炎症程度,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糜烂性胃炎有时可能与早期胃癌等恶性病变表现相似。活检可观察胃黏膜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恶性病变的迹象。研究表明,早期胃癌若能在胃镜活检时及时发现,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3.确定特殊病因:部分糜烂性胃炎可能由特殊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少见病因引起。活检组织可进行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检查,查找幽门螺杆菌、真菌等病原体,或排查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特殊病因。例如,免疫组化检测胃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
二、指导治疗方案
1.针对不同病因治疗:若活检明确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糜烂性胃炎,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若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需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进行治疗。不同病因对应不同治疗策略,活检结果是精准治疗的关键。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依据活检对炎症程度、病变性质的判断,医生可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如轻度糜烂性胃炎且无恶性迹象,可能仅需短期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而重度炎症伴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可能需更积极的治疗,甚至考虑手术干预。
三、监测病情变化与预后判断
1.病情监测: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次活检可对比之前的结果,观察胃黏膜炎症是否减轻、细胞形态是否恢复正常等,以此判断治疗效果。若治疗后活检显示炎症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新的异常,提示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
2.预后判断:活检结果可帮助医生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如活检未发现恶性病变且炎症程度较轻,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若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虽经治疗,仍需密切随访,因有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弱。糜烂性胃炎活检后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且更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活检后应密切观察有无黑便、腹痛加剧等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的胃黏膜更为娇嫩,活检操作可能对其造成较大不适。检查前应做好心理安抚,减少儿童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活检后注意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加重胃黏膜损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进行糜烂性胃炎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孕期身体生理状态特殊,活检操作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风险。若非必要,尽量在产后进行活检。若必须活检,操作前应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活检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胃黏膜修复。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活检后伤口愈合可能延迟,且感染风险增加。应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局部清洁,密切观察活检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等,活检后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告知医生,可能需提前进行相关处理,如纠正血小板数量等,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