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注意事项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包含多方面。病情观察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关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及肢体血运,留意呼吸道症状。日常护理方面,患者需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按要求制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清淡易消化,根据基础疾病调整饮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上,要预防感染、再出血及脊髓损伤,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因自身特点在观察、护理等方面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体温方面,术后因组织创伤吸收,可能出现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5℃,若体温过高或持续时间长,可能提示感染等异常。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若血压波动大、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等,可能存在出血、栓塞等并发症。
2.穿刺部位观察:仔细查看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少量渗血可通过局部按压处理,若出现较大血肿,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避免影响穿刺侧肢体血液循环。同时,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皮肤苍白、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3.呼吸道症状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若术后再次出现咯血,哪怕是少量,也应警惕栓塞后再出血,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咳嗽、咳痰增多,可能提示肺部感染,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更需关注。
二、日常护理
1.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68小时,具体时长根据医生评估决定。之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活动时需有人陪同,防止跌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穿刺部位再次出血。一般在术后12周内,避免大幅度的胸部活动,如用力咳嗽、提重物等。
2.饮食护理: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减少对呼吸道和血管的刺激。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预防: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术后可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对于免疫力低下、合并糖尿病等患者。若出现发热、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及时就医治疗。
2.再出血预防:严格遵医嘱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对于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若出现咯血,患者应保持镇静,避免紧张,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误吸,同时立即通知医生。
3.脊髓损伤预防: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警惕。若患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脊髓损伤表现,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在病情观察上,更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因其对疼痛、发热等反应可能不敏感。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防止跌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饮食上,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
2.儿童:儿童术后可能因不适而哭闹,家属需耐心安抚,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因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家长更加细心。在活动方面,需有专人看护,防止其过度活动。饮食上,可选择患儿喜欢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
3.孕妇:孕妇术后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病情观察和护理上与普通患者类似,但要更加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因担心胎儿受影响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心理支持。
4.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患者,术后除了关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相关情况,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注意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冠心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心率,避免诱发心脏疾病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