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是怎么回事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炎症性皮肤病,以风团样丘疹等为特征且多伴瘙痒。其病因主要是昆虫叮咬,食物、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也可能诱发。临床表现为纺锤形红色风团样损害伴水疱,好发于暴露及腰周等部位,瘙痒剧烈。诊断依典型表现及昆虫叮咬史,不典型时需辅助检查。治疗包括避免搔抓、去除诱因等一般治疗,及外用止痒抗炎、抗感染药物和口服抗组胺药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在治疗和护理上各有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炎症性皮肤病,以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水疱为特征,多伴有瘙痒。
二、病因及诱发因素
1.昆虫叮咬:是主要病因,如蚊子、臭虫、蚤、螨、蠓等节肢动物叮咬后,其唾液或毒汁注入人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疹发生。儿童皮肤娇嫩,户外活动较多,更易被叮咬,故发病率相对较高。
2.食物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进食这些食物后可能诱发或加重丘疹性荨麻疹。
3.其他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感染、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接触动物皮毛、植物花粉、尘螨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个人卫生习惯不佳、居住环境潮湿、不经常晾晒被褥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过敏史或特应性皮炎病史的人群,患丘疹性荨麻疹的概率更高。
三、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典型皮疹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内容清亮,周围无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数目不定,孤立散在或数个成群。
2.好发部位:多见于暴露部位及腰周、臀部等,如四肢伸侧、躯干等,头面部相对少见。
3.自觉症状: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感染,出现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2周皮疹可逐渐消退,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使病程迁延数周甚至数月。
四、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丘疱疹,好发于儿童,有瘙痒,结合近期有昆虫叮咬史等,一般可作出诊断。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难以明确病因时,可能需要进行皮肤过敏原检测、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尽量避免搔抓,以防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剪短患儿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更换居住环境、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等。对于因昆虫叮咬引起者,要注意灭虫,定期清洗、晾晒衣物和被褥。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以止痒、抗炎为主,如炉甘石洗剂,可缓解瘙痒症状。对于有明显红肿、水疱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若出现继发感染,需使用抗生素类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
口服药物: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或生活质量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以减轻瘙痒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全身症状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能需在医生指导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以防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口服抗组胺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嘱剂量服用,避免过量。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如瘙痒程度、皮疹变化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外用药物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如炉甘石洗剂。如需使用其他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减少发病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患病后瘙痒可能更明显,搔抓后更易出现皮肤破损和感染。因此,除了规范治疗外,要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等,应避免从事驾驶等危险活动。若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时要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