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症状方面,基本症状有因心脏泵血不足致全身供血不足引发的乏力、头晕,脑部短暂缺血的黑矇以及脑供血持续中断的晕厥;伴随症状包括心悸、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闷胸痛、肺循环淤血引发的呼吸困难;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易有精神症状,儿童表现为烦躁、喂养困难等,孕妇会影响胎儿致胎动异常。体征方面,心室率明显减慢至2040次/分钟且节律规整,心音强弱不等、第一心音强度变化大且可出现第二心音分裂,脉搏细数且脉率低于心率即脉搏短绌,血压可能下降,尤其是收缩压,严重者可休克。
一、症状表现
1.基本症状
乏力、头晕: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时,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至心室,导致心室率明显减慢,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脑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晕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例如,患者可能在日常行走、简单家务劳作时就感到力不从心,频繁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
黑矇:因心脏泵血突然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眼前发黑,视力模糊,持续数秒后可自行恢复。这一症状的出现提示脑部供血受到严重影响,可能是晕厥前的预警信号。
晕厥:若心脏泵血功能长时间严重不足,脑供血持续中断,可导致意识丧失,突然晕倒。晕厥发作时间可长短不一,轻者数秒后可恢复意识,重者可能持续数分钟,甚至引起跌倒损伤,如头部外伤、骨折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2.伴随症状
心悸:部分患者可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出现心慌不适。这可能是由于心房与心室跳动失去同步,心脏各部分收缩舒张不协调,引起患者主观上的心悸感。
胸闷、胸痛:心脏供血不足可导致心肌缺血,引发胸闷、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程度轻重不一,疼痛部位多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可放射至肩背部、左臂内侧等部位。
呼吸困难: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气体交换障碍,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多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3.特殊人群症状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性和反应性相对较弱,症状可能不典型。除常见症状外,更易出现精神症状,如神志淡漠、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容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或老年痴呆。这是因为老年人脑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脑部供血不足时更易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心脏传导异常的耐受性较差。症状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喂养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例如,婴幼儿可能出现吃奶时吸吮无力、拒奶,大一些的儿童在玩耍、跑跳等活动中容易感到疲倦,活动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心脏泵血不足,无法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孕妇: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除自身症状外,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可能出现胎动异常,如胎动减少或频繁,严重时可导致胎儿窘迫。这是因为孕妇心脏泵血不足,子宫胎盘循环灌注减少,胎儿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
二、体征表现
1.心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率通常明显减慢,一般在2040次/分钟,心率极为缓慢且节律规整。与正常心率(60100次/分钟)相比,这种显著的心率减慢是其重要体征之一。不同年龄阶段心率减慢程度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心率减慢程度相对较轻,老年人因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率减慢可能更为明显。
2.心音:心音强弱不等,第一心音强度变化明显。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失去同步,二尖瓣和三尖瓣在心室收缩时的关闭时间不一致,导致心音强度出现差异。当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时,第一心音可增强,类似大炮音;而当心房和心室收缩不同步时,第一心音则减弱。此外,可出现第二心音分裂,这是因为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时间不一致所致。
3.脉搏:脉搏细数,脉率低于心率,即出现脉搏短绌现象。这是因为部分心脏收缩时心搏出量过少,不足以引起周围动脉搏动,导致可触及的脉搏次数少于心脏跳动次数。在触诊脉搏时,可感觉到脉搏跳动微弱、节律不规则,这与正常脉搏的规律、有力跳动形成鲜明对比。
4.血压:血压可能出现下降,尤其是收缩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内压力下降,导致血压降低。舒张压一般变化相对较小,脉压差减小。血压下降的程度与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及心脏代偿功能有关,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不同个体血压变化程度存在差异,基础血压较高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