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相关情况包括:关节症状有疼痛(多为持续,夜间或清晨发作,从单关节发展到多关节,与血尿酸波动等有关)、肿胀(尿酸盐结晶致炎症,局部充血水肿影响关节活动)、畸形(尿酸盐侵蚀关节结构,多不对称);痛风石常见于关节周围等部位,为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可排出尿酸盐结晶,其形成与血尿酸等因素密切相关;肾脏症状有蛋白尿(尿酸盐损伤肾脏致蛋白漏出)、血尿(肾脏受损致红细胞入尿)、肾功能不全(病情进展出现相关指标变化及多种症状);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及合并疾病,治疗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儿童及青少年治疗要谨慎选药并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用药需谨慎评估。
一、关节症状
1.疼痛: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多呈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疼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最初可能仅累及单关节,如第一跖趾关节,之后可逐渐累及多个关节,常见于足背、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研究表明,多数患者会经历从间歇性疼痛到持续性疼痛的过程,疼痛的加重与血尿酸水平波动、关节损伤等因素有关。
2.肿胀:受累关节常出现肿胀,外观可见关节部位膨隆,皮肤紧张发亮。肿胀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肿胀的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严重时可影响关节活动。
3.畸形:随着病情进展,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导致关节畸形。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尿酸盐结晶侵蚀关节软骨、骨质,破坏关节结构。常见的畸形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手指关节可出现类似类风湿关节炎的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但痛风性关节炎的畸形多不对称。
二、痛风石表现
1.外观:痛风石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关节周围、耳廓、鹰嘴滑囊等部位。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可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即为尿酸盐结晶。痛风石的大小从芝麻粒大小到鸡蛋大小不等,较大的痛风石可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
2.形成机制:当血尿酸水平长期高于饱和浓度,尿酸盐结晶便会在组织中沉积,逐渐形成痛风石。其形成与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越高、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越长,痛风石形成的风险越高。
三、肾脏症状
1.蛋白尿: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脏损害,其中蛋白尿是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从而使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早期蛋白尿可能为微量,需通过特殊检查才能发现,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可逐渐加重。
2.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这是由于肾脏组织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破裂,红细胞进入尿液。血尿可为肉眼血尿,也可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尿液中的红细胞。
3.肾功能不全: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发的肾脏损害可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表现。早期肾功能不全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肾脏代谢功能减弱,更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痛风时,需综合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影响尿酸排泄,加重痛风症状,因此在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及肾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此外,老年人关节功能本身就有所减退,痛风发作时关节疼痛、肿胀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更大,家属应给予更多照顾和帮助,如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督促其按时服药等。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痛风性关节炎相对少见,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发病有上升趋势。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痛风患者,治疗时需特别谨慎。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内分泌功能的药物。同时,要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运动等,以控制血尿酸水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定期带孩子复查血尿酸、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治疗痛风时面临诸多限制。孕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若痛风发作严重,必须使用药物,应在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哺乳期女性同样需谨慎用药,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在此期间,患者应密切与医生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