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困难,少数患者可进展为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其病因包括药物和个体差异,症状包括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等,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其他检查,治疗包括停用可疑药物、支持治疗和保肝治疗等,预防包括避免滥用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和定期检查肝功能等。
1.病因:
药物:许多药物都可能导致肝损伤,包括抗生素、抗结核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糖药、降脂药、抗抑郁药等。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2.症状: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3.诊断:
详细询问用药史:医生会询问患者近期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保健品等。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指标的检测。
其他检查:如血清胆红素、凝血功能、自身抗体、病毒学指标等,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肝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严重肝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4.治疗:
停用可疑药物: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支持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整、补充维生素等。
保肝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使用保肝药物,如护肝片、葡醛内酯等。
治疗并发症:如果药物性肝损伤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可能需要治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腹水等。
5.预防:
避免滥用药物:不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肝损伤的风险。
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就诊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
定期检查肝功能:长期用药或有肝病史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如果怀疑药物性肝损伤,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