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病因包括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解剖因素等,主要症状有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腹部检查、X线检查、空气灌肠复位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合理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注意腹部保暖等。
1.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男婴多于女婴。
2.小儿肠套叠的病因有哪些?
饮食改变:添加辅食过早或过多,可使肠功能紊乱,蠕动异常。
病毒感染:秋季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气候变化、饮食改变等原因,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痉挛,从而诱发肠套叠。
解剖因素: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活动度较大,易发生肠套叠。
3.小儿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之一,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为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拒食。
呕吐:早期呕吐物为乳汁、食物残渣,其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血便:是小儿肠套叠的重要症状之一,多为果酱样血便,出血量多时可导致患儿出现贫血。
腹部肿块: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压痛的肿块,是小儿肠套叠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如何诊断小儿肠套叠?
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了解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的出现时间和特点。
腹部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腹部检查,触摸腹部是否有肿块,肠鸣音是否正常。
X线检查: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腹部有液气平面或软组织肿块,有助于诊断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是小儿肠套叠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复位成功率高、痛苦小等优点。
5.小儿肠套叠如何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包括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等方法。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较差、灌肠复位失败者。手术方法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6.小儿肠套叠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合理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避免过早或过多添加辅食。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避免感染: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秋季腹泻等疾病,避免感染诱发肠套叠。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