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是什么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病因包括肝硬化、门体分流手术、急慢性重症肝病等,发病机制涉及氨中毒、氨基酸失衡等,治疗方法包括消除诱因、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氨的代谢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肝病、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调整等。
1.病因
肝硬化:是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病因。
门体分流手术:通过手术将门静脉与腔静脉直接沟通,使部分门静脉血流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可能导致肠道毒素进入体循环,诱发肝性脑病。
2.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肝硬化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下降,导致血氨升高。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传递,从而引起肝性脑病。
氨基酸失衡学说:肝硬化时,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减少,芳香族氨基酸(AAA)增多,导致BCAA/AAA比值下降。AAA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生成假性神经递质,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引起肝性脑病。
其他:脑水肿、假性神经递质、锰离子、自由基等也可能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病过程。
3.临床表现
轻微肝性脑病: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改变等。
典型肝性脑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可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表现为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
二期(昏迷前期):出现嗜睡、行为异常、定向力障碍、计算力下降、扑翼样震颤等。
三期(昏睡期):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但可唤醒,各种反射存在。
四期(昏迷期):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各种反射消失。
4.诊断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状态。
血氨测定:血氨升高对肝性脑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检查:可帮助判断脑功能障碍的程度。
其他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5.治疗
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等。
减少肠内氨的生成和吸收:给予乳果糖或拉克替醇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生成。
促进氨的代谢: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鸟氨酸-α-酮戊二酸等药物促进氨的代谢。
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保护脑细胞功能,预防并发症等。
6.预防
积极治疗肝硬化等基础肝病,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大量进食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饮酒。
7.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肝性脑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也有所差异。儿童肝性脑病多由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治疗上除了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大脑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较为严重。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肝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应积极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评估,一旦出现肝性脑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