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怎么做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方法。PVP通过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增加椎体强度,操作包括定位穿刺、注入适量骨水泥,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无禁忌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但有骨水泥渗漏等风险;PKP在PVP基础上先球囊扩张复位再注骨水泥,更适用于椎体压缩重、后凸畸形明显者,同样存在相关风险。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术前需评估控制基础病,术后防并发症并抗骨质疏松;女性患者术后要重视抗骨质疏松及雌激素相关治疗;患者术后都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有其他病史者需针对性评估处理。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1.手术原理:通过经皮穿刺将骨水泥注入压缩的椎体,增加椎体强度,稳定骨折,缓解疼痛。骨水泥注入后迅速凝固,支撑塌陷椎体,恢复部分椎体高度。
2.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在影像学设备如C型臂X线机引导下,确定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将穿刺针插入椎体。确认位置准确后,缓慢注入骨水泥,密切观察骨水泥分布及有无渗漏。一般注入量胸椎约35ml,腰椎约58ml。
3.适用人群: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明显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尤其适合高龄、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对骨水泥过敏、椎体后壁破坏严重可能导致骨水泥渗漏压迫脊髓或神经的患者不适用。
4.效果及风险:多数患者术后疼痛可迅速缓解,早期可恢复部分活动能力。但可能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如渗漏至椎管压迫神经脊髓,引起神经损伤症状;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疼痛。此外,还有感染、相邻椎体再骨折等风险。
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
1.手术原理:在PVP基础上,先通过球囊扩张使压缩椎体复位,再注入骨水泥。球囊扩张在椎体内形成空间,可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畸形。
2.操作步骤:患者体位及穿刺定位同PVP。穿刺成功后,将可扩张球囊置入椎体内,缓慢注入造影剂使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撤出球囊,注入骨水泥。球囊扩张压力一般控制在3050psi。
3.适用人群:与PVP类似,尤其适用于椎体压缩程度较重、后凸畸形明显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禁忌人群与PVP基本相同。
4.效果及风险: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畸形,减轻疼痛效果显著。但同样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由于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可能稍长,感染等风险略有增加。同时,球囊扩张过程中可能出现球囊破裂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术后仍需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减少再骨折风险。
2.女性患者: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更高。术后除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外,可根据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或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康复外观,需向其解释手术对纠正后凸畸形等的效果及恢复过程。
3.生活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微创治疗,患者术后均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因烟酒会影响骨代谢。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利于钙吸收。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4.有其他病史患者:若患者有肿瘤病史,需排除肿瘤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避免误诊误治。有脊柱手术史患者,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可能改变,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术前需详细评估。若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措施对抗药物副作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