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教育,如规律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刺激,还有心理行为治疗,像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药物治疗方面,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及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各有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特殊人群中,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有精神疾病病史儿童需综合精神科意见,生活方式不健康儿童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配合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作息时间:帮助儿童建立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入睡和起床,包括周末。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使身体适应正常的睡眠节奏。例如,幼儿可晚上78点入睡,早上67点起床;学龄儿童晚上89点入睡,早上67点起床。稳定的作息能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知晓何时该休息,提高睡眠质量。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2022℃)与湿度(一般50%60%)。避免卧室有过多噪音干扰,可使用窗帘遮光,空调或风扇调节温湿度。还可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挑选合适尺寸,利于脊椎正常发育,也能让孩子感觉舒适,更易入睡。
睡前避免刺激:睡前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看电子屏幕等刺激性活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睡前可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绘本、听轻柔音乐等,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为睡眠做好准备。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针对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导致睡眠障碍的儿童,通过与专业心理医生沟通,识别和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比如孩子因害怕黑暗不敢入睡,医生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黑暗,逐步克服恐惧心理,改善睡眠。
放松训练:教导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训练让孩子缓慢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帮助放松身体和精神;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让孩子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感受紧张与放松的差异,缓解身体紧张,促进睡眠。
二、药物治疗
1.苯二氮?类药物:适用于短期治疗儿童睡眠障碍,可改善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但可能有依赖性、耐受性及宿醉效应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需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使用。
2.非苯二氮?类药物:作用机制与苯二氮?类不同,具有起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也是在医生评估儿童具体情况后,根据需要使用。
3.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对于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儿童,如倒时差、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等,有一定治疗作用。褪黑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调节睡眠的激素,外源性补充可帮助调整睡眠节律,但使用剂量和疗程需严格遵医嘱。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幼儿,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这是因为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使用药物可能带来更多不良反应风险。如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影响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所以应尽量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规律作息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
2.有精神疾病病史儿童,如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睡眠障碍可能与精神疾病相互影响。在治疗睡眠障碍时,需综合精神科医生意见,全面评估病情。可能在治疗睡眠障碍同时,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精神疾病,才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比如焦虑症儿童,单纯改善睡眠可能效果不佳,还需治疗焦虑症状,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改善睡眠。
3.生活方式不健康儿童,如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缺乏运动等,在治疗睡眠障碍时,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影响睡眠,应严格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尤其是睡前12小时。增加户外活动,白天适当运动能促进夜间睡眠,但注意不要在睡前剧烈运动。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配合睡眠障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