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的症状怎么治疗疗方法
肌腱炎的治疗与注意事项包括多方面:休息与制动方面,要减少受伤肌腱活动,用支具等局部制动13周;物理治疗,急性发作期72小时内冰敷,之后热敷,还可采用超声波、按摩等;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严重时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有风险;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术后配合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修复慢、关注药物副作用且康复循序渐进,儿童优先保守治疗、康复注重趣味性和强度,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药物、控制物理治疗参数,运动员在保证恢复前提下缩短恢复时间并合理调整训练,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糖、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监测血糖。
一、休息与制动
1.减少活动:肌腱炎发生后,首先要让受伤的肌腱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如手部肌腱炎患者,应减少手部重复性动作,像打字、握持重物等;足部肌腱炎患者则要避免长时间行走、跑步等。休息能降低肌腱与周围组织的摩擦,缓解炎症。
2.制动:可使用支具、护具或石膏等进行局部制动。例如,手腕肌腱炎可佩戴护腕,限制手腕活动范围,为肌腱愈合创造稳定环境,一般制动时间根据病情在13周不等。
二、物理治疗
1.冰敷:在肌腱炎急性发作期(通常72小时内),冰敷可减轻炎症和肿胀。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时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2.热敷:急性炎症缓解后,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性物质吸收。可用热毛巾或热敷袋,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声波,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刺激肌腱修复。一般每周进行23次,具体次数需根据病情由医生确定。
4.按摩:专业人员进行轻柔按摩,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力度需适中,避免加重炎症。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慎用。
2.糖皮质激素:在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等,能迅速减轻炎症,但多次注射可能导致肌腱退变、断裂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如肌腱严重粘连、钙化或出现腱鞘狭窄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常见的有腱鞘切开减压术、肌腱松解术等,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五、康复训练
1.早期活动:在疼痛和炎症缓解后,开始进行温和的活动,如手指屈伸练习、手腕旋转练习等,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腱粘连。
2.力量训练: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握力器增强手部力量,利用弹力带进行足部抗阻训练等,增强肌腱和肌肉功能。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腱修复能力较弱。在治疗过程中,休息时间可能需适当延长。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因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差,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康复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新的损伤。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腱炎多与运动损伤有关。治疗时应优先选择保守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康复训练要结合儿童特点,以趣味性为主,确保训练依从性,同时注意训练强度不能过大,防止影响骨骼肌肉发育。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应避免使用。物理治疗如冰敷、热敷可适当使用,但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制动时选择的护具要舒适,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和胎儿发育。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
4.运动员:运动员因运动需求高,在治疗肌腱炎时,需在保证恢复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恢复时间。但不能过早恢复高强度训练,应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防止复发。同时,可通过调整训练方式和技术动作,减少肌腱损伤风险。
5.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影响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能力,治疗肌腱炎时要严格控制血糖。药物治疗需考虑与其他治疗慢性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