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病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包括脑梗死(含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软化;出血性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基础病多要控病、保持健康生活;儿童若有先天性疾病家族史需加强监测,家长要留意异常;孕妇要产检、控指标、保持心情好且勿自行用药;有脑血管病史人群需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并避免致血压升高的行为。
一、脑血管病的分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常见类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软化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脑栓塞则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以心源性居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传统定义为24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其发病机制与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异常等有关。
腔隙性脑梗塞:发生于大脑深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引起病灶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多发性脑软化:由多发的较小梗死灶融合而成,常见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反复发生小的脑梗死,最终形成多个软化灶。
2.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等。脑出血常突然发病,在活动中起病,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病因以颅内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硬膜下血肿: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4天至3周)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伴有脑挫裂伤,病情往往较重;慢性硬膜下血肿常有轻微头部外伤史,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老年人。
硬膜外血肿: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主要原因是头部外伤导致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血液在硬膜外间隙聚集。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伤后有短暂的意识丧失,随后意识好转,再次陷入昏迷,即“中间清醒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此典型表现。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应定期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在生活方式上,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避免情绪大幅波动。
2.儿童:儿童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某些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导致发病。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无力等异常表现,若出现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先天性疾病家族史的儿童,更要加强监测。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脑血管的药物,在进行任何治疗前,都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
3.孕妇: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血压可能发生波动,增加了脑血管病的风险。孕妇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体重增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若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4.有脑血管病史人群:这类人群复发风险高,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调脂药等,不可擅自停药。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突然用力,如用力排便等,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