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狭窄怎么办
输尿管狭窄指输尿管管腔异常狭小影响尿液通过,病因多样,狭窄可发生于任何节段,未及时处理可能损害肾功能。诊断依靠超声、IVU、CTU、MRU等影像学检查及输尿管镜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病情轻者,手术包括输尿管扩张术、狭窄段切除吻合术、输尿管替代术。特殊人群中,儿童多先天性狭窄,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孕妇治疗需谨慎,尽量选安全方法;老年人因常合并基础病,手术要评估风险,不耐受可姑息治疗。
一、输尿管狭窄的概述
输尿管狭窄是指输尿管管腔出现的异常狭小,影响尿液正常通过。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输尿管结石长期刺激、手术创伤、泌尿系统感染、恶性肿瘤侵犯等。狭窄部位可发生在输尿管的任何节段,导致梗阻近端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损害肾功能。
二、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方便、无创,可初步观察到肾盂、输尿管扩张情况,提示梗阻部位,但对输尿管中下段显示效果可能欠佳。对于年龄较小、无法耐受其他复杂检查的儿童患者,超声常作为首选的初步筛查手段。
静脉尿路造影(IVU):能显示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的形态,了解肾功能及梗阻部位、程度,但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显影可能不佳。对于有造影剂过敏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CT尿路造影(CTU):可清晰显示输尿管全程及周围组织结构,对狭窄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怀疑有肿瘤等复杂病变导致的输尿管狭窄。不过,CT检查存在一定辐射,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无需造影剂,对肾功能受损及造影剂过敏患者适用,能较好显示尿路形态,但对微小病变的分辨率不如CTU。
2.输尿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明确狭窄部位、程度及性质,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肿瘤等病变。但它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于病情较轻者:若输尿管狭窄程度较轻,无明显肾积水或肾功能损害,可定期观察,密切监测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指标变化。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泌尿系统感染,可使用敏感抗生素。对于因结石引起的轻度狭窄,可尝试药物排石治疗,如坦索罗辛等,促进结石排出,缓解狭窄。
2.手术治疗
输尿管扩张术:通过输尿管镜或经皮肾穿刺途径,使用球囊等器械对狭窄段进行扩张。适用于先天性输尿管狭窄、炎性狭窄等短段狭窄。优点是创伤相对较小,但可能存在复发风险,术后可能需留置输尿管支架管,以保持输尿管通畅,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吻合术:对于狭窄段较长、扩张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输尿管病变需切除者,可切除狭窄段,然后将两端输尿管重新吻合。该手术能彻底解除狭窄,但手术难度较大,对手术技巧要求高,术后需注意吻合口愈合情况,防止发生漏尿等并发症。
输尿管替代术:当输尿管狭窄严重,无法进行常规修复时,可采用肠道等组织替代输尿管。常用于先天性输尿管缺如、长段输尿管闭锁等复杂情况。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可能出现肠道相关并发症,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需密切观察和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输尿管狭窄多为先天性,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由于儿童肾脏功能及输尿管结构仍在发育中,应尽量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创伤小的治疗方法。在手术治疗时,需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输尿管通畅情况,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需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患儿,要注意防止支架管移位、堵塞等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孕妇:孕期发现输尿管狭窄,治疗需谨慎。由于很多检查和治疗手段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诊断方法,如超声检查。若病情较轻,可保守观察,待分娩后再进一步处理。若狭窄导致严重肾积水、肾功能损害或难以控制的感染,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手术方式应尽量简单、安全,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孕期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孕期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致畸等不良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输尿管狭窄时,需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治疗,如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引流尿液,缓解肾积水,保护肾功能。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