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成因复杂,包含多方面因素。代谢异常方面,钙、草酸、尿酸、胱氨酸代谢紊乱分别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肠道疾病、痛风及遗传性疾病等引发,增加结石风险;局部因素中,泌尿系统梗阻、尿路感染、异物会使尿液成分改变或提供结石核心;药物相关因素里,含钙、草酸药物及磺胺类药物使用不当可致结石;饮食与生活方式上,水分摄入不足、高动物蛋白与高糖饮食、高草酸食物摄入过多都利于结石形成;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结石多与遗传代谢疾病有关,孕妇因生理变化易结石,老年人因泌尿系统梗阻及活动少等因素也易诱发结石,各人群都需针对性预防。
一、代谢异常
1.钙代谢异常:高钙血症是常见原因之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骨钙溶解,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导致血钙升高,钙盐易在泌尿系统沉积形成结石。研究表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可高达50%80%。此外,家族性低尿钙性高钙血症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致钙代谢紊乱,增加结石风险。
2.草酸代谢异常: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等,会影响肠道对草酸的吸收和排泄。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可分解草酸,当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功能受损时,草酸吸收增加,尿草酸排泄增多,形成草酸钙结石的风险上升。约10%15%的草酸钙结石患者存在肠道草酸吸收异常。
3.尿酸代谢异常: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排泄增加,在酸性尿液中尿酸易结晶析出,形成尿酸结石。高尿酸血症人群中,约20%会并发泌尿系统尿酸结石。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化疗后等,细胞代谢加快,核酸分解增加,也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4.胱氨酸代谢异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重吸收障碍,胱氨酸随尿液排出增多,当超过其溶解度时就会结晶形成结石。儿童胱氨酸结石患者多因遗传致病,若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子女发病风险约为25%。
二、局部因素
1.泌尿系统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局部潴留,使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易于沉淀析出形成结石。长期卧床患者因活动减少,骨质脱钙,血钙升高,同时尿液引流不畅,也易形成结石。
2.尿路感染: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磷酸盐、碳酸盐等在碱性环境中易沉淀形成结石。感染还可引起组织损伤,为结石形成提供核心。约20%30%的泌尿系统结石与尿路感染有关。
3.异物:长期留置导尿管、输尿管支架等异物可诱发结石形成。异物表面易吸附尿液中的晶体物质,逐渐形成结石。有研究显示,留置导尿管超过1个月,结石发生率明显增加。
三、药物相关因素
1.含钙药物:维生素D过量使用可促进肠道钙吸收,使血钙升高,尿钙排泄增多,增加结石风险。长期大剂量使用钙剂也可能导致尿钙浓度升高。
2.含草酸药物:如大量使用维生素C,其在体内可转化为草酸,增加尿草酸排泄。
3.磺胺类药物:其在酸性尿液中溶解度低,易结晶析出形成结石。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若未同时碱化尿液或保证足够尿量,结石发生率会上升。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因素
1.水分摄入不足: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增加结石形成几率。研究表明,每日尿量少于1.5L时,结石形成风险显著增加。
2.高动物蛋白饮食:过多摄入动物蛋白可使尿钙、尿酸排泄增加,同时降低尿枸橼酸盐排泄,有利于结石形成。高蛋白饮食人群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比正常饮食人群高13倍。
3.高糖饮食:高糖饮食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使尿钙排泄增多,增加结石风险。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人群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
4.高草酸食物摄入过多:菠菜、甘蓝、杏仁、花生、甜菜、红茶等富含草酸,长期大量食用可使尿草酸排泄增加,形成草酸钙结石风险上升。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少见,但多与遗传代谢疾病相关,如胱氨酸结石等。若儿童出现反复泌尿系统感染、血尿、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结石可能。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饮食结构,保证充足饮水,避免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食物过量摄入。
2.孕妇: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输尿管蠕动减慢,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易出现尿液潴留,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孕妇应保证每日足够的水分摄入,多排尿。若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因孕期用药需谨慎,要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常存在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梗阻因素,且活动量相对减少,骨质脱钙增加,均易诱发结石。对于存在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排尿情况。同时,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增加水分摄入,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