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糜烂性胃炎的诱因包括多方面。饮食上,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食物会破坏胃黏膜;药物方面,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抑制胃黏膜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重大手术、精神压力致胃黏膜缺血缺氧或功能紊乱;其他如自身免疫疾病攻击胃黏膜、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有胃部疾病病史者等特殊人群给出注意事项,强调各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预防糜烂性胃炎。
一、饮食因素
1.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其含有的辣椒素等成分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进而引发糜烂性胃炎。酒精也是常见诱因,酒精可使胃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水肿、糜烂。研究表明,酗酒人群糜烂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过冷过热食物:经常食用过冷食物,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输送,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而过热食物,温度超过65℃时,易烫伤胃黏膜,反复刺激下,胃黏膜难以修复,逐渐发展为糜烂。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胃酸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引发糜烂。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可达15%30%。
2.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从而增加胃黏膜糜烂的风险。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结构及鞭毛,能在胃内强酸性环境下生存并定植于胃黏膜。它可通过产生尿素酶、空泡毒素等物质,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感染人群中,相当比例会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胃部疾病,其中就包括糜烂性胃炎。
四、应激因素
1.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严重骨折、颅脑损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反弥散进入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
2.重大手术:心脏手术、腹部大手术等,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也易引发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出现糜烂。据统计,这类手术后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
3.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发现,从事高强度工作且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糜烂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五、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糜烂性胃炎。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影响胃酸分泌及维生素B12吸收,同时损伤胃黏膜。
2.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动力不足时,胆汁可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长期胆汁反流的患者,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胃黏膜相对脆弱。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若孩子需使用药物,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根据体重、年龄等因素精确计算,且儿童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药物损伤后恢复较慢。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萎缩,血液循环减慢,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减弱。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加重胃负担。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在用药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糜烂性胃炎并及时治疗。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任何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都应避免使用。若怀疑患有糜烂性胃炎,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式,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因为孕期用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在保证孕妇治疗效果的同时,要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安全。
4.有胃部疾病病史者:本身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病史的人群,胃黏膜已有一定程度损伤,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更高。应更加严格地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了解胃部情况。一旦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糜烂性胃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