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是什么病
肺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主要侵犯肺脏的烈性传染病,属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病因是该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鼠蚤叮咬及人人飞沫传播,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患者。症状上潜伏期短,起病急,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咳血痰等呼吸症状,病死率高。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隔离、抗菌、对症治疗。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因抵抗力弱,更需重视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肺鼠疫的定义
肺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主要侵犯肺脏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它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大规模的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过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肺鼠疫的病因
肺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传染源主要是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啮齿类动物和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鼠蚤叮咬传播,当鼠蚤吸食病鼠血液后,鼠疫耶尔森菌在蚤体内大量繁殖,堵塞蚤的前胃,蚤再次叮咬人时,细菌随蚤的唾液注入人体;二是通过人人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造成人间的传播和流行。
三、肺鼠疫的症状
1.潜伏期:肺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3天,个别病例可达9天。
2.症状表现: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伴有寒战、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随后很快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痰最初为少量黏液痰,迅速转变为大量鲜红色泡沫样血痰,这是肺鼠疫的典型表现之一。胸痛、呼吸急促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患者可因呼吸衰竭、休克等在23天内死亡。
四、肺鼠疫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有与鼠疫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高热、咳血痰、呼吸困难等),可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肺鼠疫的关键。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学检查,如从患者的痰液、血液等标本中涂片、培养,查找鼠疫耶尔森菌;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鼠疫抗体,如间接血凝试验、ELISA等。
五、肺鼠疫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严格隔离,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抗菌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为肺鼠疫,应立即开始抗菌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3.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呼吸支持治疗;出现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六、肺鼠疫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加强鼠疫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对疫区内的鼠类等动物进行捕杀和控制,定期进行灭鼠、灭蚤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在鼠疫流行区,人们应避免接触病死动物,外出时佩戴口罩。对疫区内的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尤其是患者居住的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对鼠疫流行区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可使用鼠疫菌苗。同时,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给予预防性服药,如四环素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肺鼠疫后病情可能更为凶险。家长应避免儿童前往鼠疫流行区,若所在地区有疫情,要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在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得自行增减剂量。
2.孕妇:孕妇感染肺鼠疫不仅对自身健康威胁极大,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应尽量避免前往鼠疫流行地区。若不慎接触可疑传染源或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肺鼠疫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此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体质。在鼠疫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