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营养不良症是什么
外阴营养不良症又称外阴白色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色素改变与变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包括遗传、自身免疫、性激素缺乏、局部刺激等。分类有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混合性营养不良。症状主要是瘙痒、皮肤改变、疼痛。诊断依靠妇科检查和组织活检。治疗有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等)、药物治疗(依不同类型选药)、物理治疗(用于药物无效等情况)、手术治疗(用于病情严重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幼女、孕期及绝经后女性,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谨慎对待。
一、外阴营养不良症的定义
外阴营养不良症,又称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常见慢性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周,多呈对称性。
二、外阴营养不良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幼女患外阴营养不良症,约10%15%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以萎缩型为主,常染色体显性与隐性遗传均有报道。
2.自身免疫因素:临床发现,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白癜风、甲状腺疾病等。有研究表明,在患外阴营养不良症的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1015倍,提示自身免疫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性激素缺乏:女性外阴皮肤中存在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受体,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外阴皮肤的代谢。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升高,可能与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4.局部刺激:长期慢性刺激,如外阴局部潮湿、分泌物长期浸渍、搔抓等,可导致外阴皮肤黏膜受损,诱发外阴营养不良症。
三、外阴营养不良症的分类
1.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呈苔藓样变,表面可有皲裂、溃疡等。
2.外阴硬化性苔藓:早期皮肤红肿,出现粉红或象牙白色丘疹,融合成片后呈紫癜状;晚期皮肤菲薄、皱缩,阴道口挛缩狭窄,小阴唇部分或全部消失。
3.混合性营养不良:同时存在鳞状上皮增生和硬化性苔藓两种类型的病变。
四、外阴营养不良症的症状
1.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瘙痒程度不一,多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
2.皮肤改变:外阴皮肤颜色变白、变薄或增厚,弹性减退,可出现皲裂、溃疡、苔藓样变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外阴萎缩,小阴唇变小甚至消失,大阴唇变平变薄。
3.疼痛:当外阴皮肤出现皲裂、溃疡时,患者可出现疼痛,尤其在排尿、性交时加重。
五、外阴营养不良症的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外阴皮肤的颜色、质地、形态等改变,初步判断病变类型。
2.组织活检:为确诊的金标准。在病变部位多点取材,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排除外阴癌等恶性病变。一般选择在皲裂、溃疡、隆起、硬结或粗糙处进行活检。
六、外阴营养不良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剂清洗外阴,避免搔抓。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
2.药物治疗: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等,可控制瘙痒,使皮肤软化。
外阴硬化性苔藓:可使用丙酸睾酮油膏、黄体酮油剂等,改善皮肤症状。对于幼女,多采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避免对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
3.物理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如聚焦超声、激光、冷冻等。通过破坏病变组织,促进正常组织修复。
4.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病情严重、有恶变倾向或药物及物理治疗无效的患者,如外阴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幼女:幼女外阴营养不良症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家长应特别注意。因幼女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选择温和的药物,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持幼女外阴清洁,避免其搔抓外阴,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定期带幼女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孕期女性: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外阴营养不良症的病情。此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穿过紧衣物,减少对外阴的压迫和摩擦。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下降,外阴营养不良症发病率升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治疗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改善外阴局部营养状况。同时,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警惕恶变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