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被破坏,引发溶血反应的疾病,常表现为黄疸、贫血等症状。
该病主要因母婴血型抗原不兼容引发,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如母亲O型血、胎儿A型或B型)和Rh血型不合(如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母体免疫系统将胎儿红细胞视为“异物”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红细胞使其破裂,导致溶血。轻症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黄疸,通过蓝光治疗即可缓解;重症者可能出现严重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甚至危及生命。Rh血型不合的溶血通常在第二胎及以后更严重,因首次妊娠时母体已产生抗体,后续妊娠中抗体浓度更高。
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贫血或嗜睡等异常表现,需立即至新生儿科就诊,通过血型检测、抗体筛查及胆红素水平监测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输血纠正贫血,必要时需换血治疗。孕期可通过抗体滴度检测评估风险,Rh阴性孕妇可在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Rh免疫球蛋白预防抗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