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多见于出生后2~4周的婴儿,男婴比女婴多见,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呕吐,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多见于出生后2~4周的婴儿,少数在出生后1周出现症状,男婴比女婴多见。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约20%~30%的患儿有家族史。
神经因素:幽门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不良,也可能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胃幽门平滑肌代偿性增生:胃幽门部环形肌层的肌纤维过度增生,环行肌肥厚和黏膜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
其他:幽门黏膜炎症致幽门括约肌水肿,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二、症状
主要表现为出生2~4周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通常在喂奶后不久发生,呕吐物为奶汁,不含胆汁。随着病情的发展,呕吐物可含有胆汁、咖啡色物,甚至为粪汁样物。患儿食欲旺盛,但体重不增,由于频繁呕吐,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少数患儿可因呕吐剧烈,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三、检查
1.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显示幽门管细长,幽门肌增厚,幽门管腔狭窄,甚至闭锁。
2.腹部B超:可测量幽门肌厚度和幽门管直径,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3.血常规:了解患儿有无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4.其他:如尿常规、血糖、血气分析等,可了解患儿的整体情况。
四、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症等。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并发症较少。
六、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术后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吻合口狭窄,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七、预防
1.孕妇在孕期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避免过早添加辅食。
3.注意观察婴儿的呕吐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八、特殊人群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幽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发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因此,对于早产儿,应密切观察其呕吐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2.有家族史的患儿:有家族史的患儿发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较高。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此病,应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3.双胞胎或多胞胎: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婴儿更容易发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因此,对于多胎妊娠的婴儿,应更加关注其呕吐情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好的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