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急性胰腺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淀粉酶发病212小时升高,超正常值3倍可确诊,其高低与病情不一定相关;血清脂肪酶发病2472小时升高,对就诊晚患者有诊断价值;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反映炎症程度;血生化中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钙各有不同变化及意义;CRP大于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影像学检查方面,腹部超声初筛可发现胰腺及胆道问题但受气体和肥胖影响;平扫CT助于确定胰腺坏死程度等,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金标准但发病初期意义不大且对碘过敏者、孕妇有限制;MRCP能显示胆胰管形态,但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一般不能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不同年龄、性别对血清淀粉酶本身并无特殊影响,但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从而影响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有胆石症等病史人群更易发生胆源性胰腺炎致血清淀粉酶变化。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与血清淀粉酶类似,会通过影响急性胰腺炎发病进而影响血清脂肪酶结果。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反映炎症程度。严重感染或炎症状态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更为明显,对于有免疫低下病史等特殊人群,白细胞反应可能不典型。
4.血生化:
血糖:可升高,多为暂时性,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高血糖可能与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有关,在高龄患者中,本身可能存在血糖调节异常基础,急性胰腺炎时更易出现血糖波动。
肝功能:部分患者可有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源性胰腺炎或炎症累及肝脏。有慢性肝病病史患者,急性胰腺炎时肝功能指标变化可能更复杂。
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可能升高,多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肾灌注减少,严重病例可并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有慢性肾病病史人群肾功能更易受损。
血钙:血钙降低,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若低于1.5mmol/L提示预后不良。血钙降低与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后与钙结合有关。
5.C反应蛋白(CRP):发病72小时后CRP大于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可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肥胖、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CRP基础水平,进而影响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急性胰腺炎的初筛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还可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因。但受胃肠道气体干扰,对胰腺形态观察有时受限。对肥胖患者,因腹部脂肪厚,超声图像质量可能不佳。
2.腹部CT:平扫CT有助于确定胰腺坏死程度、胰周积液情况,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金标准。发病初期(72小时内)增强CT意义不大,病情复杂时可能需多次CT检查评估。对碘造影剂过敏者不能进行增强CT检查。孕妇等特殊人群,因CT有辐射,需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清晰显示胆胰管形态,有助于明确急性胰腺炎病因,如胆胰管结石、狭窄等。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等)的患者一般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