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咋办
颈椎骨质增生是因长期劳损、骨质退变等导致的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性病变,常见于年龄增长及特定高危人群。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头晕眩晕、脊髓受压症状等。治疗有一般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手术治疗(保守无效且神经脊髓严重受压时采用)。康复与预防可通过颈部保健操、游泳等锻炼,保持良好姿势并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青少年在治疗与预防上各有需注意的要点。
一、颈椎骨质增生概述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颈椎椎体因长期劳损、骨质退变等原因出现的骨质增生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骨质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外伤史、颈部反复劳损等人群易患。
二、颈椎骨质增生症状
1.颈部疼痛与僵硬:多为慢性发作,晨起或长时间颈部固定姿势后加重,适度活动后症状可稍缓解。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轻者可能仅为颈部不适,重者疼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增生的骨质可能压迫颈部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如肩部、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麻木感,严重时可影响上肢的精细动作,如持物不稳、写字困难等。
3.头晕与眩晕:当颈椎骨质增生影响椎动脉供血时,可引发头晕、眩晕症状,尤其在颈部突然转动时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4.脊髓受压症状:少数情况下,增生的骨质压迫脊髓,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踩棉花感,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三、颈椎骨质增生治疗
1.一般治疗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定时起身活动颈部,每工作12小时,进行510分钟的颈部活动,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和软硬度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815厘米为宜,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的热敷方式有热毛巾、热水袋等,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23次。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紧张对颈椎的压力,但避免暴力按摩,以免损伤颈椎。牵引通过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可在医院或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牵引。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颈部疼痛。
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适用于颈部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帮助放松肌肉。
神经营养药物:当出现上肢麻木等神经受压症状时,可使用甲钴胺等药物营养神经。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严重的神经、脊髓受压症状,如上肢肌肉萎缩、下肢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颈椎骨质增生康复与预防
1.康复锻炼:颈部保健操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如米字操,即头颈部按“米”字笔画方向做运动。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尤其是蛙泳,在游泳过程中颈部肌肉得到锻炼,且对颈椎的压力较小。
2.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颈部过度劳累。定期进行颈部体检,尤其是有颈椎疾病家族史、长期从事颈部劳损工作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颈椎骨质增生并采取干预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在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牵引时,需告知医生自身骨质情况,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骨折。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副作用,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2.孕妇:孕期应避免颈部的药物治疗,以免影响胎儿发育。物理治疗方面,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对腹部造成不良影响。可通过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缓解颈部不适,但动作要轻柔,避免剧烈运动。
3.儿童与青少年:儿童与青少年颈椎骨质增生相对少见,若因外伤等原因出现,治疗应更加谨慎。非药物治疗为主,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规范,避免加重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