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跟腱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过度使用与劳损,如运动员频繁高强度运动、日常过度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导致跟腱反复牵拉积累微小损伤;结构异常,像扁平足、高弓足改变跟腱受力,小腿肌肉紧张度异常增加跟腱负荷;退行性改变,年龄增长使跟腱弹性和韧性下降易受损;疾病与药物影响,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累及跟腱,喹诺酮类抗生素影响跟腱代谢;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青少年因跟腱发育中易因不当运动损伤,老年人因跟腱退变需选合适运动,孕妇因体重和重心改变致跟腱压力增大,这三类人群都需注意相关事项,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过度使用与劳损
1.运动因素:跟腱是连接小腿后方肌肉与跟骨的结构,在运动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频繁的高强度运动,像篮球、足球这类需要反复跳跃、急停、变向的运动,或马拉松等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易使跟腱反复受到牵拉。研究表明,运动员中跟腱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比如专业田径运动员跟腱炎的发生率可达18%左右。长期过度使用跟腱,会导致跟腱纤维的微小撕裂,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微小损伤积累,就可能引发跟腱炎。
2.日常活动因素:即使非运动员,日常过度行走、长时间站立,尤其是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跟腱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充分休息,也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病风险。例如,每天站立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群,患跟腱炎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1.52倍。
二、结构异常
1.足踝结构异常:扁平足或高弓足等足踝结构异常,会改变跟腱受力的方式和分布。扁平足患者足弓塌陷,使跟腱承受的压力增大且分布不均;高弓足患者足弓过高,同样会使跟腱在行走或运动时受到额外的应力。研究显示,扁平足人群患跟腱炎的风险比正常足型人群高23倍。这种异常的受力长期作用,容易导致跟腱损伤,进而引发跟腱炎。
2.小腿肌肉紧张度异常:小腿肌肉紧张度不平衡,如小腿三头肌过于紧张,会使跟腱处于持续牵拉状态,增加跟腱的负荷。一些人由于长期不恰当的运动习惯或姿势,导致小腿肌肉紧张度改变,这也可能成为跟腱炎的诱发因素。例如,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小腿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跟腱炎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
三、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跟腱的弹性和韧性逐渐下降,发生退变。老年人的跟腱组织中水分减少,胶原蛋白纤维排列紊乱,使得跟腱更容易受到损伤。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跟腱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约为年轻人的34倍。即使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活动,对于退变的跟腱来说,也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引发炎症。
四、疾病与药物影响
1.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会影响关节和肌腱的健康。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跟腱,导致跟腱的炎症反应。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跟腱处,也会引发跟腱炎。据统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10%15%会出现跟腱受累,痛风患者跟腱炎的发生率在5%10%左右。
2.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可能会增加跟腱炎的发病风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这类药物可能影响跟腱的胶原蛋白代谢,使跟腱的强度和弹性降低,容易发生断裂和炎症。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跟腱炎的发生率约为1%3%。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与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跟腱仍在生长发育阶段,过度的体育活动或不正确的运动姿势,更易导致跟腱损伤。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运动情况,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若孩子诉说足跟部疼痛,应及时就医,不可忽视,因为儿童的跟腱损伤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跟腱存在退行性改变,在进行运动或日常活动时,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以维持骨骼和肌腱的健康。若出现跟腱疼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盲目用药或热敷,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3.孕妇:孕妇由于体重增加,身体重心改变,跟腱承受的压力增大。孕期应选择舒适、合脚且有良好支撑的鞋子,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若出现跟腱不适,尽量通过休息、适当按摩等非药物方法缓解,如需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孕期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