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侵入性方法需借助胃镜取胃黏膜组织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操作简便但因取材、用药等因素可能假阴性;组织学检查可评估胃黏膜病变,但受取材和用药影响且需专业诊断;细菌培养能获纯菌株及药敏,但培养条件苛刻、时间长、阳性率低。非侵入性方法无需胃镜,如尿素呼气试验分碳13和碳14两种,检测前有禁食和停药要求;血清学检测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无法区分现感染或既往感染;粪便抗原检测操作简便,受标本采集和保存影响。特殊人群检测时,儿童非必要不常规检测,优先碳13呼气试验;孕妇优先碳13呼气试验,必要时胃镜操作需谨慎;老年人检测要注意用药史,不耐受胃镜可优先非侵入性方法,解读结果综合考虑整体状况。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概述
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方法。侵入性方法需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非侵入性方法则无需借助胃镜,患者接受度相对较高。
二、侵入性检测方法
1.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可分解尿素。该试验将胃黏膜组织放入含有尿素和指示剂的试剂中,若存在幽门螺杆菌,尿素被分解,试剂pH值改变,颜色发生变化,以此判断是否感染。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存在假阴性可能,比如取材部位不当、细菌数量少,或是近期使用过抗生素、铋剂、PPI类药物等影响细菌活性,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2.组织学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等。银染色对幽门螺杆菌的辨识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组织学检查不仅能确定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还可评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程度、有无萎缩、肠化生等。不过,同样受取材部位和近期用药影响,且需要专业病理医生诊断。
3.细菌培养:将胃黏膜组织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幽门螺杆菌。该方法能获得纯菌株,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精准用药。但幽门螺杆菌培养条件苛刻,需微需氧环境和特殊营养物质,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37天,阳性率也相对较低,易受取材、运输及培养条件影响。
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1.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口服的标记尿素,生成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二氧化碳的含量判断是否感染。碳13呼气试验无放射性,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碳14呼气试验有微量放射性,但辐射剂量极小,对成人安全性高。检测前患者需空腹或禁食2小时以上,近4周内不能服用抗生素、铋剂、PPI类药物,否则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但该方法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若患者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治愈,血液中抗体仍可能呈阳性。一般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3.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其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操作相对简便,无需特殊设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粪便标本采集不当、保存条件不佳等,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对于无法配合呼气试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一种替代检测方法。
四、特殊人群检测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相对较低,且部分感染可能会自然清除。因此,不建议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除非存在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明确适应证。如需检测,优先选择碳13呼气试验,因其无放射性。若选择侵入性方法,应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操作时需更加谨慎,减少对儿童的创伤。
2.孕妇:孕妇检测幽门螺杆菌时,同样优先考虑碳13呼气试验,避免放射性对胎儿的潜在影响。若因病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及相关侵入性检测,需在充分评估利弊,并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和对孕妇的刺激。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在检测幽门螺杆菌前,需详细询问用药史,特别是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抗生素、铋剂、PPI类药物等。若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胃镜检查,可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同时,在解读检测结果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