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头数量因年龄阶段而异,正常成年人一般有206根骨头,分为颅骨(29块,含脑颅骨、面颅骨、听小骨)、躯干骨(51块,含椎骨、肋骨、胸骨)、四肢骨(126块,含上肢骨和下肢骨);儿童通常在217218根左右,因部分骨头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融合。此外,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儿童骨骼韧性大但易变形,家长要纠正不良姿势、保证营养摄入、选合适运动;老年人骨质流失易骨质疏松,要防跌倒、补营养、适当锻炼;孕妇对钙需求增加,要保证钙摄入、注意姿势,保护骨骼健康。
一、成人骨头数量
正常成年人一般有206根骨头,这些骨头共同构成人体的骨骼系统,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提供附着点以实现运动等功能。这206根骨头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1.颅骨:共29块,包括脑颅骨8块,分别是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1块、筛骨1块,它们构成颅腔,保护脑;面颅骨15块,如犁骨1块、下颌骨1块、舌骨1块、上颌骨2块、鼻骨2块、泪骨2块、颧骨2块、腭骨2块等,构成面部支架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等;此外还有听小骨6块,每侧中耳内各有3块,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主要负责声音的传导。
2.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26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块(由35块尾椎融合而成),它们构成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和内脏等作用;肋骨12对共24块,与胸椎相连,前端借助肋软骨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保护胸腔内的心肺等重要器官,同时参与呼吸运动;胸骨1块,位于胸前壁正中,是一块扁骨,与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
3.四肢骨:共126块,上肢骨64块,每侧上肢骨包括肩胛骨1块、锁骨1块、肱骨1块、尺骨1块、桡骨1块、腕骨8块(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掌骨5块、指骨14块(拇指2节,其余各指均为3节);下肢骨62块,每侧下肢骨包括髋骨1块(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股骨1块、髌骨1块、胫骨1块、腓骨1块、跗骨7块(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跖骨5块、趾骨14块(大踇趾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下肢骨比上肢骨粗壮,以适应支持体重、行走和跑跳等功能。
二、儿童骨头数量
儿童的骨头数量通常多于成年人,一般在217218根左右。这是因为儿童的一些骨头尚未融合,例如儿童的骶骨由5块骶椎组成,尾骨由45块尾椎组成,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骨头会逐渐融合,最终成人骶骨融合为1块,尾骨融合为1块。另外,儿童的腕骨、跗骨等部位的骨头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骨化并融合。例如新生儿腕部大多是软骨,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腕骨才逐渐骨化,8块腕骨在不同年龄段逐步发育完成。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无机质含量相对较少,所以骨骼韧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长期单侧背包等,以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骨骼健康生长。例如,可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在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对骨骼造成损伤,如幼儿期可进行简单的爬行、站立、行走等活动,学龄前期可进行跳绳、踢毽子等运动。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骨质会逐渐流失,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骼变得脆弱,骨折风险增加。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跌倒,保持居住环境整洁、无障碍物,穿着合适的鞋子。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对于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
3.孕妇:孕期女性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对钙等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若钙摄入不足,母体可能会动用自身骨骼中的钙,导致孕妇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所以孕妇要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钙剂。同时,适当运动和晒太阳也有助于钙的吸收。此外,孕期由于腹部增大,身体重心改变,脊柱和骨盆的压力增加,孕妇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选择合适的鞋子和座椅,减轻身体负担,以保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