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癌症吗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非癌症,它是因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涌入内膜与中膜间形成血肿。其发病与高血压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为突发胸背部撕裂样剧痛。诊断依靠影像学(CTA、MRA、超声心动图等)及实验室(D二聚体)检查。治疗有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和手术(传统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两种方式。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控好基础病,儿童及青少年需警惕先天或遗传病,孕妇发病需多学科协作,各人群均需重视病情与随访。
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不是癌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准确地说应称为主动脉夹层,并非癌症。癌症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本质是细胞不受控制地异常增殖,并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而主动脉夹层是由于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细胞异常增殖所致,两者在病理机制上有着本质区别。
二、主动脉夹层概述
1.发病机制:主动脉夹层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涌入内膜与中膜之间,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真假两腔。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外伤等。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主动脉壁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弹力纤维常发生囊性变性或坏死,导致内膜破裂引发夹层。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疼痛往往一开始即达高峰,且难以忍受,部分患者疼痛可随夹层累及范围向腹部、下肢等部位放射。此外,还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但血压不一定降低,甚至升高,同时可伴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应受累症状,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的心力衰竭、夹层累及颈动脉或无名动脉导致的脑缺血症状、肾动脉受累引起的少尿或无尿等。
三、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真假腔情况及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适用于对碘过敏的患者,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太适用。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对升主动脉夹层进行初步诊断,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能更准确地观察主动脉夹层的细节,尤其适用于病情危急不能耐受CTA或MRA检查的患者。
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常升高,但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排除诊断。若D二聚体正常,基本可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
四、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和心率,减少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等,可降低血压。
2.手术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对于StanfordA型(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主动脉夹层,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术等,以切除病变的主动脉段,用人工血管进行替换。
介入治疗:对于StanfordB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即经皮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内膜破口,使假腔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部分复杂的B型夹层可能还需要结合外科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因此,老年人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监测主动脉情况。一旦出现胸背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医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主动脉夹层相对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遗传性疾病(如马方综合征)等有关。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及青少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病变。在治疗方面,需充分考虑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在使用药物控制血压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治疗时,尽量选择对心脏和血管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
3.孕妇: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血容量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可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马方综合征等疾病的孕妇。孕妇一旦怀疑主动脉夹层,应尽快就医,在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等)的协作下进行诊断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在治疗后,患者产后也需密切随访,监测主动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