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怎么回事
急性肾损伤是多种病因致肾功能快速下降的临床综合征,48小时内血肌酐升高≥26.5umol/L等或尿量<0.5ml/(kg·h)且持续≥6小时可诊断。病因分肾前性(如脱水、休克致肾灌注不足)、肾性(肾实质损伤,如药物等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临床表现分起始期(常无特异症状)、维持期(少尿或无尿、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尿毒症症状)、恢复期(尿量增多,肾功能渐恢复)。诊断靠实验室(血肌酐、尿素氮等)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纠正可逆病因、维持平衡、营养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疾病患者需针对其特点注意用药、监测等以预防和应对急性肾损伤。
一、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在48小时内血肌酐升高≥26.5umol/L,或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0.5ml/(kg·h),且持续时间≥6小时。
二、急性肾损伤的病因
1.肾前性因素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主要因肾脏血液灌注不足所致。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大出血、烧伤、严重感染导致的休克等,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像老年人本身心血管功能较差,若发生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更易因肾灌注不足引发急性肾损伤。此外,长期服用利尿剂等药物,也可导致血容量减少,增加肾前性急性肾损伤风险。
2.肾性因素
肾实质损伤是常见原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多由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引起。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重金属(如汞、铅等)、生物毒素(如蛇毒、蜂毒等)可直接损伤肾小管。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可累及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引发肾性急性肾损伤。
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人群,肾脏本身已存在一定损伤,面对上述肾毒性因素时,更易发生急性肾损伤。
3.肾后性因素
主要源于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引起肾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实质损伤。结石(如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肿瘤(如前列腺癌、膀胱癌)、前列腺增生等都可造成尿路梗阻。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较高,易因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损伤。
三、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1.起始期
此阶段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原发病相关表现,如休克患者的低血压、感染患者的发热等。
2.维持期
少尿或无尿是常见表现,每日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但也有部分患者尿量可正常,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损伤。
患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如水中毒,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高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等症状。
还会有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意识障碍等,这是由于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所致。
3.恢复期
患者尿量逐渐增多,肾功能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仍可能存在虚弱、消瘦等情况,且肾脏浓缩功能恢复较慢。
四、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是重要指标,血肌酐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同时,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若其较正常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若为肾小管损伤,尿比重常降低且固定。
电解质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尿路梗阻等情况。对于怀疑存在肾血管病变者,可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
五、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1.纠正可逆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补充血容量纠正肾前性因素导致的肾灌注不足;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感染等。
2.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患者出入量情况调整补液量,避免水过多或过少。高钾血症时,可采取紧急降钾措施,如使用钙剂拮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毒性,应用胰岛素、葡萄糖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可使用碳酸氢钠。
3.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以减少蛋白质分解。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给予优质蛋白。
4.肾脏替代治疗
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当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肺水肿等情况,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及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六、急性肾损伤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肾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更高。用药时需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密切监测肾功能。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加重急性肾损伤病情。因此,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肾功能。
2.儿童
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肾毒性物质更为敏感。应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若必须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儿童急性肾损伤时,营养支持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进行调整,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促进肾脏恢复及生长发育。
3.孕妇
孕期生理变化可影响肾脏功能,发生急性肾损伤时,治疗方案需兼顾孕妇及胎儿安全。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4.慢性疾病患者
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肾脏储备功能差,一旦发生急性肾损伤,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风险高。应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避免病情加重。
定期复查肾功能,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急性肾损伤发生。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规范降压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