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由肝硬化等病因引起,胃黏膜屏障受损、内毒素血症等也参与其中,其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黑便或呕血等,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症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胃黏膜淤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
一、病因
1.门脉高压症: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主要病因,其次是门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2.胃黏膜屏障受损:门脉高压症时,胃黏膜淤血、水肿,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
3.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症时,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胃黏膜损伤。
4.其他因素:长期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也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二、症状
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常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多在餐后加重。
2.恶心、呕吐:常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3.黑便或呕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三、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2.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3.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情况。
4.其他检查:如腹部B超、CT等,可了解门静脉高压的原因和程度。
四、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2.药物治疗: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修复。
其他药物:如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等,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胃黏膜出血。
3.内镜治疗:对于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者,可采用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激光等。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等。
五、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2.避免长期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3.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六、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较少见,多由于肝脏疾病引起,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威尔逊病等。治疗方法与成人相似,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
2.老年人:老年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症状多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警惕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3.孕妇:孕妇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需谨慎,药物选择应避免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4.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需要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
总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特殊人群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