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麻醉方式
剖腹产常用麻醉方式有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其麻醉平面易控但起效慢、技术要求高;蛛网膜下腔麻醉起效快但麻醉平面难控;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二者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全身麻醉诱导迅速、气道管理方便,但对产妇和胎儿有一定影响。特殊人群方面,肥胖产妇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并发症风险高;合并脊柱疾病产妇椎管内麻醉可能增加神经损伤风险或致麻醉效果不佳;高龄产妇对麻醉药耐受性低、并发症风险高,这三类特殊产妇都需根据自身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剖腹产常用麻醉方式
1.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其优点在于麻醉平面易于控制,可根据手术需要灵活调整。对于产妇而言,能在保持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便于术中与医护人员交流。然而,该麻醉方式起效相对较慢,一般需1530分钟左右,且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可能出现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
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麻醉起效迅速,通常510分钟即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肌肉松弛良好,利于手术操作。但它的麻醉平面较难控制,易出现阻滞平面过高,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情况,所以术中需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有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腹产时,低血压的发生率约为20%30%。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优点,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给药,获得快速、完善的麻醉效果,之后再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药物,便于长时间手术时维持麻醉。该方式既起效快,又能灵活控制麻醉平面和时间,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相关研究指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腹产手术中的满意度可达95%以上。
2.全身麻醉
是通过静脉或吸入等方式使产妇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手术。其优点是诱导迅速、气道管理方便,适用于紧急剖腹产或产妇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情况。但全身麻醉可能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如产妇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而胎儿可能因麻醉药物通过胎盘进入体内,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研究发现,全身麻醉下剖腹产产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可达30%50%。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肥胖产妇:肥胖产妇进行椎管内麻醉时,由于解剖标志不易辨认,穿刺难度增加,失败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肥胖产妇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的几率也更高。建议肥胖产妇在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评估麻醉风险,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必要时,可能需借助超声引导等技术辅助椎管内麻醉穿刺,以提高成功率和安全性。
2.合并脊柱疾病产妇:若产妇存在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可能影响椎管内麻醉的实施。此类产妇进行椎管内麻醉时,可能因穿刺困难增加神经损伤风险,或因脊柱结构异常导致麻醉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合并脊柱疾病的产妇,需详细评估脊柱病变情况,若椎管内麻醉风险过高,可能需考虑全身麻醉。在选择麻醉方式前,应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3.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身体机能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可能降低,麻醉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在麻醉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合理调整麻醉药物剂量。术后应加强护理和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前应充分评估产妇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