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心脏病,分为急、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除原有症状外,主要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一、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
(1)阻塞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等。
(2)严重的胸廓畸形:如严重的鸡胸、漏斗胸、脊柱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等。
(3)肺血管疾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反复肺栓塞、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瘤等。
2.肺血管病变
3.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等。
4.其他
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室肥厚、扩大。部分病例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增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又因心输出量低,可有低血压或心律失常。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常因感染而诱发,多为支气管、肺部感染,且病情较急性加重,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甚至出现肺性脑病。
三、检查
1.心电图
主要表现有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顺钟向转位等。
2.X线检查
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3.超声心动图
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肺动脉干内径(≥20mm)或右心房增大等指标,以诊断肺心病。
4.血气分析
肺心病肺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O2<8kPa(60mmHg)、PaCO2>6.67kPa(50mmHg)时,提示呼吸衰竭。
5.血液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可增加,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四、诊断
根据患者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
1.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等。
(2)氧疗:对肺心病患者采用控制性低浓度给氧,吸入氧浓度为25%~30%。
(3)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即可得到改善,对治疗无效或心力衰竭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如毛花苷丙)、扩血管药。
2.缓解期
可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使肺心病患者处于病情稳定状态。
六、预后
肺源性心脏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是否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七、预防
1.积极防治原发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可有效预防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2.戒烟
吸烟是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3.预防感染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应注意预防,如及时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4.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避免劳累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肺部疾病,有助于预防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请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好的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