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怎么办
外耳道炎是一种发生于外耳道皮肤的炎症,可由细菌或真菌感染、耵聍栓塞、过敏反应等引起,可出现外耳道疼痛、红肿、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保持外耳道干燥、清理外耳道分泌物、局部用药、全身用药等,预防方法包括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挖耳、注意耳部卫生、避免过敏、积极治疗耳部疾病等。
1.病因
细菌或真菌感染:游泳、洗澡时外耳道进水,或挖耳等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引起外耳道炎。
耵聍栓塞:耵聍(耳屎)过多,或外耳道狭窄、畸形等,导致耵聍排出受阻,积聚在外耳道内,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炎症。
过敏反应:外耳道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洗发水、染发剂等,或对某些药物、食物过敏,可引起外耳道炎。
2.症状
外耳道疼痛:外耳道炎可引起外耳道局部疼痛,疼痛可逐渐加重,在咀嚼、说话或牵拉耳廓时疼痛更明显。
外耳道红肿: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分泌物:外耳道炎可导致外耳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为脓性、血性或浆液性。
听力下降:当外耳道肿胀或分泌物堵塞外耳道时,可出现听力下降。
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3.检查
耳镜检查:医生通过耳镜观察外耳道皮肤是否充血、肿胀,有无分泌物,鼓膜是否完整。
血常规检查:如果外耳道炎合并感染,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外耳道炎,医生可能会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治疗
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外耳道进水,不要用手或棉签挖耳。
清理外耳道分泌物: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将分泌物清理干净。
局部用药:外耳道炎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或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红霉素软膏等。
全身用药:如果外耳道炎症状严重,或合并全身感染,可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
病因治疗:如果外耳道炎是由于耵聍栓塞、过敏反应等引起,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5.预防
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洗澡后及时清理外耳道水分。
避免挖耳:避免用手或棉签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注意耳部卫生:定期清理外耳道耵聍,避免耵聍过多积聚。
避免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化妆品、洗发水、染发剂等。
积极治疗耳部疾病:积极治疗外耳道湿疹、中耳炎等耳部疾病,以免引起外耳道炎。
需要注意的是,外耳道炎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此外,儿童和老年人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