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发病机制与氨中毒、神经递质失衡和脑水肿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消除诱因、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氨的代谢、纠正氨基酸失衡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等。
1.病因
肝硬化:是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病因。
门体静脉分流术:通过手术将门静脉和腔静脉直接连接,使部分门静脉血流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腔静脉,从而降低肝脏的血流和功能。
其他原因: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如重症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肝癌等;急性肝衰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的胆道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肝性脑病。
2.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肝硬化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下降,导致血氨升高。血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功能,从而引起肝性脑病。
神经递质失衡:肝性脑病时,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等发生失衡,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脑水肿:严重的肝性脑病可导致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功能障碍。
3.临床表现
轻微肝性脑病: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
典型肝性脑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可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表现为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
二期(昏迷前期):嗜睡、行为异常、言语不清、定向力障碍、书写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等。
三期(昏睡期):昏睡,但可唤醒,醒时尚可回答问题,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
4.诊断
明确的肝脏病史或病因。
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血氨升高。
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
5.治疗
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等。
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给予乳果糖或拉克替醇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氨的生成。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促进氨的代谢,减轻肝性脑病症状。
纠正氨基酸失衡: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
其他治疗:如人工肝、肝移植等。
6.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肝硬化的进展。
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吸收。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肝性脑病。
需要注意的是,肝性脑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如果怀疑有肝性脑病,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随访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