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且对特殊人群影响较大。口口传播包括共用餐具水杯、接吻、咀嚼喂食;粪口传播指幽门螺杆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食物,或接触被污染物品后触摸口鼻。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感染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特殊人群都需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来降低感染风险。
一、口口传播
1.共用餐具、水杯:餐具和水杯上会残留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唾液,多人共同使用这些餐具或水杯时,幽门螺杆菌就可能通过唾液进入他人口腔,进而感染胃部。例如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多人共餐场景中,若其中有感染者,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制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研究发现,不使用公筷的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公筷的家庭。
2.接吻:亲密接触如接吻,当一方口腔中有幽门螺杆菌时,可直接传播给另一方。尤其是深度接吻,传播概率可能更高。有研究表明,情侣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存在一定相关性,与亲密接触行为有关。
3.咀嚼喂食:部分家长习惯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婴幼儿,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因为家长口腔若有幽门螺杆菌,嚼碎食物过程中细菌会沾染到食物上,婴幼儿免疫力相对较低,食用后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关调查显示,由咀嚼喂食导致婴幼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粪口传播
1.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若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或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粪便处理不当,污水排放污染水源,当地居民饮用被污染的水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水源性传播是部分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2.日常生活中,若接触了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之后又用手触摸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尤其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学校、医院等,物品表面易被各种病菌污染,增加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幽门螺杆菌易感人群。家长应避免咀嚼喂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不随意将手放入口中。同时,尽量减少儿童在卫生条件差的场所玩耍,降低感染风险。因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部分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老年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就餐场所,家中餐具定期消毒。若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这类人群需更加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卫生状况不佳的场所,注重饮食卫生,必要时可咨询医生采取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