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是什么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分局限性和弥漫性。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真菌等)、环境(高温潮湿)、自身(挖耳、全身疾病致免疫力下降)及过敏因素。症状有耳部疼痛、瘙痒、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耳鸣。诊断依靠病史采集、耳部检查(耳镜、听力)及分泌物检查。治疗含一般治疗(保持清洁干燥、清洗分泌物)、药物治疗(依病原体或过敏选药)、手术治疗(疖肿成熟切开排脓)。预防需保持耳部卫生、防水、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外耳道炎定义
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可分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和弥漫性外耳道炎。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弥漫性外耳道炎则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广泛性炎症。
二、外耳道炎病因
1.感染因素: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在耳道皮肤破损时易侵入引发炎症。真菌性外耳道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耳道潮湿等诱发,常见真菌有曲霉菌、念珠菌等。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如经常游泳、在热带地区生活,外耳道皮肤易浸渍,降低局部抵抗力,利于病原体滋生。
3.自身因素:挖耳等不良习惯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风险。此外,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易患外耳道炎。
4.过敏因素:部分人可能对某些化妆品、耳塞、助听器等物质过敏,接触后可引发外耳道过敏性炎症。
三、外耳道炎症状
1.耳部疼痛:这是外耳道炎最常见症状。初期可为轻微胀痛,随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尤其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明显,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耳部瘙痒:真菌性外耳道炎常以瘙痒为主要表现,患者常忍不住搔抓,进一步加重炎症。
3.耳内分泌物增多: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分泌物多为脓性;真菌感染时,分泌物可呈白色、灰色或黑色,且有菌丝样物。
4.听力下降:外耳道肿胀、分泌物堵塞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一般程度较轻,炎症消退后听力多可恢复。
5.耳鸣: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耳鸣症状,多为低调耳鸣,随病情好转可逐渐消失。
四、外耳道炎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发病时间、有无挖耳、游泳等诱因,以及是否患有全身性疾病等。
2.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外耳道皮肤情况,如是否充血、肿胀、有分泌物,以及鼓膜是否完整等。局限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软骨部有疖肿,红肿隆起;弥漫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广泛红肿,有分泌物附着。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内有白色、灰色或黑色菌丝样物。
听力检查:对于有听力下降症状的患者,进行纯音测听等听力检查,明确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排除中耳疾病导致的听力下降。
3.分泌物检查:取外耳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真菌涂片及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临床用药。
五、外耳道炎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挖耳、进水等。对于外耳道有分泌物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清除分泌物,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症状较重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可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等。
真菌感染: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涂抹外耳道,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
过敏因素: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滴耳液,减轻炎症反应,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
3.手术治疗:对于外耳道疖肿已成熟,形成脓肿者,可在局部麻醉下切开排脓,促进炎症消退。
六、外耳道炎预防
1.保持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避免频繁挖耳,如需清理耵聍,可定期到医院由专业医生处理。
2.注意耳部防水:游泳、洗澡时可佩戴耳塞,防止水进入外耳道。若有水进入,可将头偏向进水侧,单脚跳跃,使水流出,或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不要过深。
3.增强机体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应积极控制病情。
4.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某些化妆品、耳塞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外耳道较狭窄、皮肤娇嫩,易因炎症肿胀导致外耳道堵塞,引起听力下降。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耳部症状,如孩子出现烦躁不安、抓耳、哭闹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耳毒性药物,防止听力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外耳道炎治疗周期可能较长。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如需使用药物治疗外耳道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同时,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加重。
4.过敏体质人群: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在接触某些物质后出现耳部瘙痒、红肿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外耳道过敏,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查找过敏原,以便日后更好地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