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常见原因有呼吸道感染、擤鼻方法不正确、游泳、喂奶不当、呼吸道疾病、耳内感染、鼓膜穿孔、全身因素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术等。
1.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擤鼻方法不正确:擤鼻时应按住一侧鼻孔,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若两侧鼻孔均捏住用力擤鼻,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不适当的游泳可导致咽鼓管开放,鼻腔内的分泌物或水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炎。
4.喂奶不当:平卧喂奶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躺喂则会使奶液呛入中耳引发感染。
5.呼吸道疾病: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可导致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擤鼻困难,分泌物可循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
6.耳内感染:不正确的挖耳或外耳道湿疹、炎症等,脓性物可进入中耳腔引发感染。
7.鼓膜穿孔:鼓膜外伤后,如有化脓性感染,可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8.全身因素:在疲劳、免疫力下降时,细菌或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多喝水,以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湿润,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避免用力擤鼻,以免导致感染扩散。
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水进入外耳道。
2.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用于控制感染。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减轻耳部瘙痒和疼痛。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鼻腔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减轻鼻塞,改善咽鼓管功能。
3.鼓膜切开术:
对于中耳有积脓的患者,可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口,以引流出脓液,缓解症状。
4.鼓膜穿刺术:
对于中耳积液较多的患者,可在鼓膜上穿刺抽吸积液。
5.其他治疗:
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可促进炎症吸收。
中医治疗:如中药滴耳、针灸等,可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用药,注意休息,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避免使用不洁的物品挖耳,保持孩子的外耳道清洁干燥。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感染扩散。同时,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急性中耳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