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怎么引起的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可由急性中耳炎未愈发展而来,也可能因鼻部、咽部存在慢性病灶,游泳时污水入耳等原因导致,其主要症状有耳内闷胀、堵塞感、听力减退、耳鸣等,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种类型。其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正确喂奶、防止污水入耳、避免损伤外耳道、加强锻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噪声刺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定期耳部检查等。
其主要的病因如下:
1.急性中耳炎未获彻底治愈,或患儿抵抗力弱,使中耳炎迁延不愈,转化为慢性。
2.由于患儿腺样体肥大,阻碍鼻腔空气流通,阻碍咽鼓管咽口引流而致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3.鼻部、咽部存在慢性病灶,细菌毒素反复刺激中耳黏膜,也可能成为诱因。
4.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破坏了外耳道皮肤角质层,导致感染。
5.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对内耳有刺激作用,可导致听觉障碍。
6.如果在不洁的地方挖耳,将细菌带入外耳道,或在游泳、洗头时,外耳道不慎进水,都可能导致感染。
7.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不足、急性传染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发慢性中耳炎。
8.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此外,长期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以及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也可能导致慢性中耳炎的发生。
对于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其次,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喂奶姿势要正确,人工喂养时,不要让孩子平卧吃奶,要抱起孩子,头略抬起,以免奶液呛入咽鼓管。
2.给孩子洗澡、洗头时,要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如不小心进入,可用干棉签轻轻擦拭。
3.不要让孩子用锐利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4.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5.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减少噪声对耳朵的刺激。
6.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游泳时外耳道进水。
7.定期到医院进行耳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耳部疾病。
总之,慢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