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后流黄水有臭味,很可能是外耳道炎,但也可能由其他耳部疾病导致。
掏耳朵这一行为容易破坏外耳道皮肤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环境。外耳道皮肤菲薄,频繁掏耳或用力不当,会损伤皮肤屏障,使原本存在于外耳道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当出现外耳道炎时,炎症刺激导致组织液渗出,混合炎性分泌物形成黄色液体,同时细菌分解代谢产生特殊臭味。患者常伴有外耳道疼痛、瘙痒,严重时还会出现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等症状。此外,外耳道湿疹继发感染也会出现类似表现,湿疹导致皮肤破损后,渗出的组织液与细菌混合,同样呈现流黄水、有臭味的情况,且瘙痒症状较为明显。
不过,中耳炎也可能出现流臭黄水的症状。当中耳发生感染,炎症波及鼓膜使其穿孔,中耳内的脓性分泌物会通过穿孔处流向外耳道,表现为黄色带臭味的液体流出。此时患者除耳部流液外,还可能有耳鸣、听力减退,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与外耳道炎不同,中耳炎引发的症状多伴有中耳腔病变,需要通过耳内镜等检查鉴别。
仅凭流黄水、有臭味不能确诊为外耳道炎。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避免自行处理,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耳内镜检查、分泌物培养等,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如外耳道炎需抗感染、保持外耳道干燥,中耳炎则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