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主要类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高危人群包括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诊断依靠骨密度测定,治疗包括基础、药物和康复治疗,预防应从年轻时开始。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疼痛通常为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脊柱变形严重者可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脆性骨折是指在日常活动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常见于胸、腰椎、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部位。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包括:绝经后女性、老年人、脆性骨折史者或有脆性骨折家族史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者、患有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者、营养摄入不足或缺乏运动者、吸烟和过量饮酒者等。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骨密度测定。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定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增加日照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和促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素)。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和中医治疗等。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年轻时开始,包括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患者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