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什么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常伴有多种其他障碍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其中,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及异常姿势模式且持续存在;活动受限指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受限;损伤发生于脑部发育阶段;非进行性损伤虽脑部病变不进展,但随年龄增长相关功能问题会更突出且引发继发性改变。对于患儿家长,应早诊断、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并保持积极心态;对于医疗工作者,诊断要全面、治疗要个体化且注重与家长沟通。
一、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觉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二、定义中各要点解析
1.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病变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姿势控制。例如,患儿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儿童3个月左右会抬头,而脑瘫患儿可能延迟至6个月甚至更晚;在姿势方面,可能会呈现出异常的姿势模式,如尖足、剪刀步态等。这些运动和姿势障碍会持续存在,随着年龄增长虽可能有所改善,但不会完全消失。
2.活动受限综合征:意味着脑瘫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受到明显限制。比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基本生活自理动作完成困难,严重者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坐、站、走等动作,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3.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强调损伤发生的时期是在脑部发育阶段,包括胎儿期(从受孕至出生前)以及婴幼儿期(一般指出生后至3岁)。这期间,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处于快速生长和发育阶段,此时受到损伤,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较为深远。例如,胎儿期若母亲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婴幼儿期因早产、窒息、胆红素脑病等也易导致脑部损伤。
4.非进行性损伤:即脑部损伤是一次性的,在发生损伤后,脑部病变不会持续进展恶化。然而,由于患儿的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受损伤的脑组织所支配的运动、认知等功能问题可能会逐渐显现并更加突出,同时,因长期的运动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骨骼肌肉系统的继发性改变,如关节挛缩、脊柱侧弯等,但脑部原发病灶本身不会进行性加重。
三、温馨提示
1.对于患儿家长: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患有脑瘫,应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制定的康复计划,坚持长期康复训练,这对于改善孩子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同时,家长自身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2.对于医疗工作者:在诊断脑瘫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避免误诊。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向他们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康复治疗计划及预后情况,提高家长的依从性和参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