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部位,通过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等。其发生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症状与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等有关,主要有可复性肿块、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肠梗阻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预防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慢性疾病、注意饮食等。
一、概述
疝是指体内的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等。
二、病因
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腹壁强度降低:如某些组织先天发育不良、胶原代谢紊乱、外伤、感染、手术等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使腹内压力增高,推动脏器从薄弱处突出。
三、症状
疝的症状主要与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等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
可复性肿块: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在腹股沟、阴囊、阴唇等部位出现肿块,平卧或用手推送时可消失。
局部坠胀感:肿块可逐渐增大,伴有局部坠胀、疼痛等不适感。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当疝内容物为肠道时,可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肠梗阻: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如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四、诊断
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如: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听诊等方法,检查腹股沟、阴囊、阴唇等部位,了解是否有肿块、压痛、肠鸣音等。
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等情况。
CT检查:有助于判断疝的类型和病因。
五、治疗
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疝的类型、症状等因素决定。
手术治疗:是治疗疝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手术的目的是修补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防止脏器再次突出。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儿、年老体弱或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疝带治疗、注射治疗等。
六、预防
疝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
治疗慢性疾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控制腹内压增高。
注意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七、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疝,尤其是小于一岁的婴儿,有自愈的可能,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疝带治疗。但如果疝块逐渐增大、出现嵌顿或绞窄等情况,应及时手术治疗。
对于老年疝患者,由于常合并其他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患者都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术后应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患者应定期复查,了解疝的恢复情况,如有复发应及时治疗。
总之,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疝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