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后有什么临床症状
跟腱断裂后常出现多种症状。首先是剧烈疼痛,在断裂瞬间产生且持续,不同人群疼痛感知有差异。其次会快速肿胀,因血管破裂出血和炎症反应致组织液渗出,肥胖人群肿胀早期较难察觉。再者行走困难,表现为踮脚无力,无法正常完成该动作或力量减弱,还会出现跛行,影响运动和工作,长期可引发其他部位代偿改变。另外,断裂处可触到空虚感,有助于诊断。最后,因局部出血会出现皮肤瘀斑,其范围和严重程度与损伤及出血量相关,凝血异常者更明显且吸收时间可能延长。
一、疼痛
跟腱断裂后,患者常感到跟腱部位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在断裂瞬间产生,如同被重物击打或踢到足跟后方,随后疼痛持续存在。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甚至影响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等。对于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群,由于其神经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或病变,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疼痛程度可能表现得不如年轻人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损伤程度较轻。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通过哭闹、拒绝行走等方式表达疼痛。
二、肿胀
跟腱断裂后,断裂处周围很快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跟腱断裂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同时机体的炎症反应也会使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多,共同导致肿胀。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至一天内逐渐加重,肿胀范围可累及足跟后方及小腿下段后侧。对于肥胖人群,由于其皮下脂肪较厚,肿胀可能相对不那么容易被早期察觉,但肿胀依然存在且可能对跟腱愈合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过多的脂肪组织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三、行走困难
1.踮脚无力:跟腱是人体小腿后方重要的肌腱,主要功能是在行走、跑步等运动中使踝关节跖屈,尤其是踮脚动作。跟腱断裂后,患者无法正常完成踮脚动作,或踮脚时力量明显减弱。这是因为跟腱的连续性中断,无法将小腿肌肉的力量有效地传递至足部,从而影响了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对于运动员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踮脚无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运动表现和工作能力。
2.跛行:由于跟腱功能受损,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跛行。为了减轻受伤一侧的疼痛和避免加重跟腱损伤,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缩短患侧下肢的支撑时间,加快摆动期,导致行走姿势异常。长期跛行还可能引起其他部位的代偿性改变,如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进而引发其他部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对于本身存在下肢关节疾病(如膝关节炎、髋关节疾病)的患者,跟腱断裂后的跛行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关节的负担,使原有疾病症状恶化。
四、跟腱部位空虚感
在跟腱断裂处,患者或医生通过触诊可感觉到局部有明显的空虚感。正常情况下,跟腱是一条质地坚韧、连续的条索状结构,当发生断裂时,其连续性中断,可触及到明显的间隙。医生通过仔细的触诊,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症状,有助于明确跟腱断裂的诊断。对于经验不足的患者或家属,可能较难准确判断这种空虚感,但如果发现足跟后方与正常一侧相比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应及时就医。
五、皮肤瘀斑
跟腱断裂后,由于局部出血,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可在受伤部位周围出现皮肤瘀斑。瘀斑一般在受伤后数天内逐渐显现,颜色从最初的暗红色逐渐变为青紫色、黄色,最后随着血肿的吸收而逐渐消退。皮肤瘀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与跟腱断裂的损伤程度及出血量有关。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服用抗凝药物、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皮肤瘀斑可能更为明显,且出血吸收时间可能延长,需要密切关注。



